本末丸

本末丸

BEN M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1%
胃經 10%
肺經 10%
膽經 5%
大腸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本末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蟲毒所致的疾病,如疥癬、瘡瘍等。本末丸中,雄黃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其解毒殺蟲之效。

二、 引藥入臟: 雄黃入心、肝、脾經,其辛溫之性可引藥入臟腑,促進其他藥物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末丸中,雄黃起到引藥入臟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本末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本末丸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硃砂可起到鎮靜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平肝熄風: 硃砂亦可平肝熄風,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等症亦有輔助療效。本末丸中可能因其他藥材所致肝陽上亢,硃砂的加入可起到平衡肝火、穩定神經的作用。

本末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括鉛丹(即鉛氧化物或鉛醇鹽),在古代中醫中,鉛丹常被視為一種具有特定藥效的成分。鉛丹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疾病,尤其是與熱毒或痰濕相關的症狀。其性質偏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幫助調理體內的失衡狀態。

然而,鉛丹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因為鉛本身是一種有毒元素,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現代醫學中,對於含有鉛丹的方劑,必須謹慎對待,並遵循醫師的專業指導。

在分析其成分時,我們需要了解其歷史背景,以及古代醫學體系對於藥物性質的認知。同時,應考慮到療效與安全性之間的權衡,以確保使用者的健康不受到損害。

本末丸方劑中添加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石灰性寒,能解毒清熱,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例如用於治療熱毒瘡瘍。
  2. 引藥入肝: 石灰性重,可引藥下行入肝,並能增強藥效,例如用於治療肝膽溼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因此,石灰在本末丸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可增強藥效,還能引藥入肝,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本末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砒石,這在現代用藥觀念中可能會引起疑慮。砒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獨特的藥效,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在歷史上,砒石被運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在一些特定病證的情況下,中醫對其用量和使用時機有著獨特的考量。

然而,砒石的毒性也是眾所周知的,過量使用將可能導致中毒反應。因此,在使用本末丸等含有砒石的方劑時,醫師必須謹慎考慮病人的具體情況、用藥劑量以及療程。現代中醫師會根據個體差異及中藥的配伍關係,來調整方劑的具體成分,以達到療效的同時避免潛在風險。因此,在當前醫療環境中,合理運用古老的中藥方劑需要科學的支持與指導。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本末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寒素有喘息咳嗽,發作時不得臥,胸滿短氣」,其病機關鍵為「病本在腎,末在肺」。中醫認為,腎為氣之根,主納氣;肺為氣之主,司呼吸。若腎虛不納氣,則氣逆於肺,導致喘息不得臥、胸滿短氣。此方通過溫腎納氣、化痰平喘,兼以鎮靜安神,標本兼治。此外,亦可用於瘧疾,推測與方中部分藥物截瘧、解毒的特性有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雄黃、朱砂、鉛丹

    • 此三味均屬礦物藥,性燥烈,具溫陽化痰、鎮驚安神之效。雄黃辟穢解毒,朱砂鎮心安神,鉛丹墜痰鎮逆,合用可緩解痰壅氣逆所致的喘息胸滿。
    • 瘧疾多與痰濕、邪毒相關,此類藥物可能通過攻毒截瘧發揮作用。
  2. 風化灰(石灰)

    • 性辛溫,能燥濕化痰、溫裡散寒,助陽化氣以治本(腎),兼化肺中痰濁以治標。
  3. 砒石

    • 大熱大毒,劫痰平喘力強。「喘甚加砒」反映其對重症喘嗽的強效抑制作用,但需謹慎權衡藥量與毒性。
  4. 棗肉為丸

    • 棗肉甘緩和中,既能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又能補脾益氣,防礦物藥傷胃。
  5. 製服法原理

    • 藥丸針孔後燒紅淬油,可能藉火煅減毒,並使藥性更易滲透;冷齏汁(酸寒菜汁)送服,既能佐制溫燥,又可清熱化痰。臥床休息有助氣機沉降,強化納氣歸腎之效。

三、整體邏輯推論
此方以溫腎化痰為本,兼瀉肺平喘為標:

  • 治本(腎):風化灰、雄黃溫陽化氣,助腎納氣。
  • 治標(肺):砒、鉛丹劫痰降逆,朱砂鎮靜,緩解急性喘息。
  • 配伍特點:礦物藥為主,重用辛溫燥烈之品,適用於寒痰壅肺、腎陽不足之實證夾虛證,但需嚴格控制劑量與用法。

附註:瘧疾治療機制或與砒石截瘧、雄黃解毒有關,然古方應用多基於經驗,今人須考證其科學依據。

傳統服藥法


雄黃3錢,朱砂3錢,鉛丹3錢,風化灰3錢,砒1錢。
喘甚,加砒2錢。
上為粗末,以棗10枚煮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各於丸上針一孔,曬乾。
每服2丸,以針穿定藥,燈上燒紅,急投麻油中,取出,冷齏汁送下,便臥。
禁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末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本末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瘧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本末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雄黃3錢,朱砂3錢,鉛丹3錢,風化灰3錢,砒1錢。 主治:傷寒素有喘息咳嗽,發動不得卧,胸滿短氣,病本在腎,末在肺者;亦治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