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酸棗仁煎餅中包含酸棗仁,主要原因如下:
1. 安神寧心: 酸棗仁性味甘酸,歸脾、肝經,具有安神寧心、養血滋陰的功效。煎餅可使藥效緩慢釋放,有助於緩解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達到安神寧心之效。
2. 補益肝腎: 酸棗仁能滋養肝腎,有助於改善因肝腎不足引起的失眠、頭暈、腰痠等症狀。將酸棗仁製成煎餅,可使藥效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進一步提升其補益效果。
在中藥方劑「酸棗仁煎餅」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酸棗仁煎餅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相輔相成,增強安神作用:酸棗仁擅長養心安神,而茯神則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兩者合用,可互相增強安神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茯神性平和,可緩解酸棗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安神之效。
酸棗仁煎餅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固精安神: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之功。酸棗仁則具有安神斂汗、養血寧心之效。二者相配,可補益脾胃,固精安神,增強藥效,使安神功效更佳。
- 調和藥性,增加口感:糯米粘性較強,加入酸棗仁煎餅中,可使藥材更好地黏合,方便食用。同時,糯米的甘甜之味,可中和酸棗仁的苦味,增加煎餅的口感,提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酸棗仁煎餅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見於古代醫籍,主治「風熱上攻」所致之症狀:
- 頭面浮熱:風熱之邪上擾頭面,導致發熱、脹滿或浮腫感。
- 心神昏悶:熱擾心神,出現煩躁、意識昏沉。
- 不得睡卧:心肝血虛夾熱,陽不入陰而失眠。
其作用機理在於 養血安神、清熱和胃,以煎餅形式服食,兼顧藥療與食療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酸棗仁(炒):
- 主入心肝,炒後增強安神之效,養肝血、斂浮陽,針對虛煩不眠。
- 風熱上擾時,酸棗仁可助降斂浮熱,緩解頭面燥熱。
人參:
- 補益元氣,助茯神寧心益智,改善「心神昏悶」。
- 少量使用(僅佔一分),防其溫補助熱,反佐酸棗仁之清潤。
茯神:
- 專走心經,健脾滲濕,安神定志,與酸棗仁協同調節心神不安。
- 亦能緩解風熱夾濕所致之浮脹。
糯米與白麵:
- 糯米甘涼,滋陰和胃,配合白麵(小麥麵)健脾益氣,作為藥膳基底。
- 水浸細研後更易消化,避免助濕礙脾,且能緩和藥性。
三、方劑配伍特點
- 食藥並用:以米麵為載體,輔以肉臛(肉羹)五味調和,符合「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之理念,尤其適合虛弱不耐苦藥者。
- 標本兼顧:酸棗仁、茯神治本(養血安神),人參扶正,糯米白麵調和脾胃,共奏清熱安神之效。
四、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對「陰虛內熱」或「心脾兩虛」兼輕度風熱者較宜,若純屬實熱或痰火擾神,則非其所主。煎餅劑型亦反映古代對「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重視,通過飲食調養輔助療疾。
傳統服藥法
酸棗仁3分(炒熟,搗末),人參1分(末),茯神1分(末),糯米4兩(水浸,細研),白麵4兩。
上為末。
入米、面中,以水調作煎餅食之。要著肉臛五味食之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安神、養心、斂汗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面部浮腫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酸棗仁煎餅,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酸棗仁3分(炒熟,搗末),人參1分(末),茯神1分(末),糯米4兩(水浸,細研),白面4兩。 主治:風熱,頭面浮熱,心神昏悶,不得睡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