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和中湯

BU QI HE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1%
肝經 10%
大腸經 8%
腎經 7%
三焦經 5%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益氣固表,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和中湯旨在調理脾胃,但脾胃虛弱易受寒濕侵襲,黃耆的加入可增強脾胃抵抗力,避免外邪乘虛而入。
  2. 調和脾胃: 黃耆性溫和,既能補氣,又能健脾,不致燥烈,更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化吸收,達到「和中」的效果。加入黃耆能協調補氣與和中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西洋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益肺: 西洋參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可與黃芪、黨參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氣效果,同時兼顧清熱解毒,適合氣虛伴有陰虛、燥熱的患者。
  2. 增強免疫: 西洋參富含人參皁苷,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抗疲勞、抗氧化等作用,可改善患者體質,提升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健康。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其補血功效可改善氣虛所致的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又能滋養心血,有助於心氣充盈。

2. 和中調和: 當歸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有助於氣血生化,提升機體的抵抗力。此外,當歸還有緩和藥性,協調其他藥物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協調,達到“和中”的效果。

因此,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當歸,既能補氣養血,又能和中調和,符合方劑的整體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補氣和中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氣虛所致的脾胃不和: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氣虛所致的脾胃不和、腹痛等症狀,與補氣藥物配合,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氣虛體質。
  2. 協調藥性,保護脾胃:白芍性質偏涼,能中和補氣藥物偏溫的性質,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燥熱傷陰,同時也能保護脾胃,使其更好地吸收藥效。

總之,白芍在補氣和中湯中起到調節氣血、緩解不適、保護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白扁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熱化濕、消暑解毒,對於暑濕所致的發熱、腹瀉、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白扁豆,可以起到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補氣和中的功效。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脹,健脾和胃: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青皮能起到理氣消脹、開胃健脾的作用,有助於補氣湯劑的功效發揮。
  2. 疏肝理氣,和解脾胃: 青皮還能疏肝理氣,和解脾胃。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青皮能起到疏肝理氣、和解脾胃的作用,配合補氣藥物,能更有效地調節臟腑功能,改善病症。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石蓮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降火: 石蓮子性寒,味甘,具有清熱降火之效。若方劑中存在燥熱之症,如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加入石蓮子可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平衡方劑的整體功效。

2. 滋陰潤燥: 石蓮子富含膠質,能滋陰潤燥,緩解因氣虛引起的津液不足,如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與方劑中的其他補氣藥材相輔相成,達到補氣養陰、潤燥生津的效果。

「補氣和中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厚朴行氣消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消滯之功,可助脾胃運化,使氣機通暢,達到補氣和中的目的。
  2.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嘔吐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補氣和中湯常用於脾胃氣虛,氣機不暢,症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厚朴的加入,可幫助氣機疏利,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和中之效。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補氣和中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虛痰濕,半夏可幫助燥化痰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改善氣虛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氣虛痰濕導致的嘔吐,半夏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物,使補氣和中之效果更加顯著。

總之,半夏在補氣和中湯中,起著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好地達到補氣健脾、和中化濕的效果。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收斂,入肺經,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氣虛咳嗽、肺氣不固者,可起到輔助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性酸甘,入脾經,可生津止渴,緩解氣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同時,烏梅亦能和胃降逆,對於氣虛胃弱者亦有益處。

總體而言,烏梅在補氣和中湯中,可起到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補氣和中湯往往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脘腹脹痛,食少便溏等症狀,木香加入其中,可助於疏通氣機,緩解胃腸脹滿,增強藥效。
  2. 和胃降逆: 木香可降逆氣,止嘔吐,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胃氣上逆,噯氣泛酸,也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補氣和中湯中加入木香,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和胃降逆,改善脾胃功能。

補氣和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補氣和中湯中常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起到協調各藥材的作用,避免藥性互相衝突,使藥效更為平和穩定。
  2. 補脾益氣:甘草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而促進氣血生化,起到補氣的作用。補氣和中湯以補氣為主,甘草的加入能增強補氣效果,使整體方劑功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補氣和中湯 」

「補氣和中湯」為中醫方劑,主治婦女在生產後患上痢疾。

組成

黃耆、西洋參、當歸、白芍、白扁豆、青皮、石蓮子、厚朴、半夏、烏梅、木香、甘草。

各味藥材藥性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西洋參:性涼、味苦,歸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養胃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白芍:性涼、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 青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石蓮子:性涼、味甘,入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生津、補腎益精、澀精止遺等功效。

  • 厚朴:性溫、味苦、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烏梅:性酸、澀,入肝、脾、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功效

補氣、和中、止痢。

主治

婦女在生產後患上痢疾。

用法

水煎服。

注意事項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

總結

「補氣和中湯」為中醫方劑,主治婦女在生產後患上痢疾。方中,黃耆、西洋參、當歸、白芍、白扁豆補氣、和中;青皮、石蓮子、厚朴、半夏、烏梅、木香、甘草止痢。諸藥合用,共奏補氣和中,止痢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和中的功效,適合氣虛、脾虛、腸胃虛弱、大便稀薄、色黃、臭穢等症狀。但本方有滋膩之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下身癱瘓(截癱)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和中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七。 組成:補中益氣湯加蒼朮、黃柏、白芍、茯苓。 主治:痿躄。

補氣和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黃耆5錢,洋參1錢,歸身3錢(土炒),白芍1錢半(炒),焦楂3錢,扁豆3錢(炒),青皮1錢(炒),石蓮子1錢(炒),川朴5分(炒),法夏1錢半,烏梅炭1錢,木香3分,生草6分。 主治:婦人産後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