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戊戌丸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對於治療肺熱咳嗽、咯血、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病煩渴等症狀有著顯著的效果。
戊戌丸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地骨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降解體內的虛熱,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戊戌丸中加入前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歸肺經,能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對於因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戊戌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前胡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宣肺止咳的功效。
- 利氣降逆,化痰止咳: 前胡還具有利氣降逆的作用,能幫助氣機下降,對於因氣逆而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戊戌丸中可能存在氣逆的症狀,前胡的加入可以起到利氣降逆,化痰止咳的作用。
戊戌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戊戌丸作為治療氣虛表弱、汗出易感、惡風發熱等症的方劑,加入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固表止汗、驅邪外出之效。
- 助藥力: 戊戌丸中包含多種辛溫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等,容易耗氣傷津。黃耆能補氣益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藥力,避免過度耗損正氣,使藥效更加平和持久。
戊戌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補腎壯陽: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精血不足、腸燥便祕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 增強藥效:戊戌丸主要針對腎虛陽痿等症,而肉蓯蓉與其他藥材如鹿茸、巴戟天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腎壯陽的功效,達到增強藥效的作用。
戊戌丸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戊戌丸主治血虛證,而當歸可以補血,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二、潤腸通便: 當歸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虛引起的便祕。戊戌丸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促進排便,改善血虛所致的腸燥便祕。
戊戌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蓮子,主要是由於蓮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補脾益腎、安神寧心的功效。蓮子富含澱粉和各種營養成分,能夠健脾、助消化,對於脾虛所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蓮子還有良好的安神效果,能夠緩解焦慮和失眠,對於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具有調節作用。
在戊戌丸中添加蓮子,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上能夠更全面地針對患者的症狀。蓮子的性質平和,與其他成分相結合,能夠促進方劑的協同作用,提升治療效果。因此,蓮子的選擇在戊戌丸的組成中是極具意義的,既符合中醫理論,又能夠實際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
戊戌丸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效。戊戌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有助於去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功能正常運作。
- 祛風止痛: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戊戌丸部分方劑中,蒼朮可配合其他藥物,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起到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
戊戌丸中使用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其燥濕化痰之效,能有效清除痰濁,有助於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
- 行氣止痛: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氣機,緩解胸腹脹痛、胃脘痛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厚朴在戊戌丸中發揮著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作,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戊戌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理氣消滯: 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 它可以幫助疏通氣機,消除體內積滯,從而改善消化不良、胸悶氣短等症狀。
- 健脾和胃: 橘皮還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橘皮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戊戌丸中加入橘皮,可以有效地發揮理氣消滯、健脾和胃的作用,幫助患者改善病症。
戊戌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戊戌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或毒性較大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損害。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能提高黃芪的補氣功效,增強人參的益氣作用,從而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戊戌丸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戊戌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男婦諸虛不足,骨蒸潮熱」。其效可歸納如下:
- 諸虛不足:泛指氣、血、陰、陽俱損之證,如體弱乏力、面色萎黃、食少倦怠等。
- 骨蒸潮熱:屬陰虛內熱範疇,表現為午後發熱、盜汗、五心煩熱,甚則形瘦脈細,多因久病耗傷陰血或勞欲過度所致。
此方結合血肉有情之品與健脾益氣藥物,標本兼顧,尤適於虛勞日久、陰血耗傷而兼脾虛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童子狗肉
- 狗肉性溫,補中益氣、溫腎助陽。《本草綱目》言其「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針對虛勞羸弱、陽氣不足之證。
- 配伍酒、醋同煮,醋能軟堅散結,助消化吸收;酒行藥勢,增強溫通之效。
2. 臣藥:地骨皮、前胡、黃耆、肉蓯蓉
- 地骨皮:清虛熱、涼血除蒸,直接針對「骨蒸潮熱」,制約狗肉之溫性。
- 前胡:降氣化痰,防滋膩壅滯,兼顧肺氣不宣之咳嗽。
- 黃耆、肉蓯蓉:補脾益氣、溫腎填精,助狗肉補虛之力,兼固先天之本(腎)與後天之本(脾)。
3. 佐藥:當歸、蓮肉、蒼朮、厚朴、橘皮
- 當歸:補血和血,與黃耆合用(當歸補血湯意)益氣生血。
- 蓮肉:健脾止瀉、養心安神,補而不峻。
- 蒼朮、厚朴、橘皮:運脾燥濕、行氣消滯,防補藥礙胃,且化解狗肉之滋膩。
4. 使藥:甘草
- 調和諸藥,補中益氣,助健脾之功。
全方配伍特點
- 血肉有情與草木之品並用:
- 狗肉大補精血,直補形質之虧;地骨皮清熱除蒸,標本同治。
- 補中寓瀉,動靜結合:
- 補氣血(黃耆、當歸)配行氣化濕(厚朴、蒼朮),避免壅滯。
- 兼顧三焦:
- 上焦清熱(地骨皮)、中焦健脾(蓮肉、甘草)、下焦溫腎(肉蓯蓉、狗肉)。
治療原理
- 補虛為主,清熱為輔:以溫補氣血陰陽為本,佐以清虛熱,適用於虛勞兼陰虛內熱之證。
- 脾腎雙補:透過健脾益氣、溫腎填精,改善長期虛損導致的代謝失調(如納差、潮熱)。
- 行氣化濕:兼顧濕阻氣滯之病理因素,確保補而不滯。
此方體現古代「虛勞」治療中「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思路,且配伍嚴謹,適合慢性虛損兼見熱象者。
傳統服藥法
黃童子狗1只,地骨皮1斤,前胡4兩,黃耆4兩,肉蓯蓉4兩,當歸末4兩,蓮肉1斤,蒼朮末1斤,厚朴10兩,橘皮末10兩,甘草末8兩。
將黃童子狗去皮毛、腸肚同外腎,於砂鍋內用酒,醋8分,水2升,入地骨皮,前胡、黃耆、肉蓯蓉同煮一日。去藥,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濾。入當歸末、蓮肉、蒼朮末、厚朴末、橘皮末、甘草末8兩,和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心鹽酒送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戊戌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五十引《乾坤秘韫》。 組成:黃童子狗1隻,地骨皮1斤,前胡4兩,黃耆4兩,肉蓯蓉4兩,當歸末4兩,蓮肉1斤,蒼朮末1斤,厚朴10兩,橘皮末10兩,甘草末8兩。 主治:男婦諸虛不足,骨蒸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