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助元散中包含白朮,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脾助元散旨在補脾益氣,而白朮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達到補脾益氣之效。
- 固脾止瀉: 白朮亦能固脾止瀉,對於脾虛所致的泄瀉有較佳療效。補脾助元散常用於脾虛泄瀉等症,白朮的固脾止瀉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補脾助元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虛濕困,則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困所致的諸般不適。
- 寧心安神: 茯苓亦入心經,具安神之效。脾主思,脾虛則思慮過度,易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茯苓能補益脾氣,進而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的症狀。
因此,補脾助元散中加入茯苓,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寧心安神,符合方劑整體的補脾益氣、安神助眠的功效。
補脾助元散中包含蓮子,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益腎: 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腎、養心安神之效。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蓮子能補益脾腎之氣,使元氣充足,有助於改善脾腎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疲乏無力等症狀。
- 寧心安神: 蓮子富含維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有助於調節神經系統,緩解失眠、心悸、焦慮等症狀。脾腎虛弱常伴隨心神不寧,蓮子能補益脾腎,同時安神定志,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態。
補脾助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氣味芳香,能理氣健脾,行氣消食,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補脾助元散多用於脾虛氣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而陳皮的理氣健脾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強脾胃運化能力。
二、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虛痰溼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補脾助元散中,陳皮的燥溼化痰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好地改善脾虛痰溼之症。
補脾助元散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麥芽性味甘涼,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方中加入麥芽,旨在幫助消化不良,食積停滯,脾胃運化失常所致的症狀。
- 理氣健脾:麥芽還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能促進脾胃氣機的正常運行,改善脾胃功能。對於因脾胃氣滯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麥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補脾助元散中加入麥芽,主要目的是通過消食化積、理氣健脾等作用,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脾助元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脾助元散」主要由白朮、茯苓、蓮子、陳皮、麥芽等成分組成,專門用於調理脾胃不順和脾虛相關的症狀。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等功效。特別適合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水腫等症狀,幫助恢復身體的元氣。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主要功效包括理氣行氣、健脾胃、消食化積等,對脾胃氣滯、食積不化有良好療效,同時也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等症,並能改善脾虛相關症狀。
蓮子,性味甘澀,入脾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泄、清熱生津等功效。適用於久痢不止、下痢、脾胃虛弱、神經衰弱等症狀,有助於增強體力和精神狀態。
麥芽,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幫助提高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總結來說,「補脾助元散」是一種針對脾虛和消化系統不適的中藥方劑。其成分結合了補氣健脾、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虛相關的各種症狀。在中醫臨床上,這個方劑廣泛用於治療脾胃不順和脾虛引起的各種問題,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
傳統服藥法
白朮(新者)3兩(米泔浸1宿,曬乾,銅鍋內隔紙炒過),白茯苓(堅者,去皮)1兩,蓮肉(去心)1兩5錢,廣陳皮(去白)1兩,大麥芽(炒去殼,取粉)5錢。
大補元氣,令人能食。
上為極細末,和勻,入白糖霜二錢,瓷器盛貯。
常安火邊,空心或食遠滾白湯調下2-3匙。
老人最宜服。忌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助元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 補脾助元散(《攝生眾妙方》卷五。)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組成:白朮(新者)3兩(米泔浸1宿,曬乾,銅鍋內隔紙炒過),白茯苓(堅者,去皮)1兩,蓮肉(去心)1兩5錢,廣陳皮(去白)1兩,大麥芽(炒去殼,取粉)5錢。主治:大補元氣,令人能食。 。 主治:大補元氣,令人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