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香丸

犀香丸

X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9%
腎經 9%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犀香丸的組成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為傳統中醫理論的影響: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在古籍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暑、吐血、衄血等症。
  2. 傳統觀念: 長期以來,犀角被視為珍貴藥材,其藥用價值被過度誇大,甚至被賦予了神祕的功效,因此被廣泛運用於中藥方劑中。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認識到犀牛的瀕危狀態,以及犀角藥效的科學依據不足,現今已不再使用犀角入藥,而使用其他替代藥材。

犀香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寬中,降逆止嘔: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降逆止嘔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降逆止嘔,而其理氣作用可緩解胸悶氣滯,幫助胃氣下降,防止嘔吐。
  2.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枳殼還具有疏肝解鬱之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此功效對於配合犀牛角清熱解毒,鎮驚止痛的功效,可以更好地改善因熱毒鬱結導致的頭痛、眩暈、煩躁等症狀。

犀香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降逆: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犀香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逆上衝之症,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降逆止嘔,改善症狀。
  2. 芳香闢穢: 丁香氣味芳香濃鬱,能闢穢化濁,改善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所導致的口臭、呃逆等症狀。

總之,丁香在犀香丸中的作用,在於溫中降逆、芳香闢穢,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犀香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昏厥等症狀,麝香可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
  2. 通絡止痛: 麝香能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狀,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犀香丸中加入麝香,旨在利用其開竅醒神、通絡止痛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犀香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犀香丸中加入肉桂,可助於溫補腎陽,驅散寒邪,改善因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

2. 助藥力: 肉桂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藥效。犀香丸中其他藥物如犀角、麝香等,性寒涼,肉桂的溫性可以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犀香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配伍其他藥材,可加強消食化積的作用,幫助消化不良,腹脹疼痛等症狀的改善。
  2. 引藥下行:檳榔味辛性溫,能引藥下行,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使藥力直達病竈。同時,檳榔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藥物更好地排出體外。

因此,犀香丸中加入檳榔,是為了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犀香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止瀉: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犀香丸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可以溫中散寒,振奮脾胃,有助於緩解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犀香丸中其他藥材如肉桂、附子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乾薑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增強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犀香丸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

活血化瘀: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流通,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補血養血:當歸富含鐵、維生素B12等造血物質,能補益氣血,改善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氣血不足的症狀。

因此,犀香丸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並補益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犀香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牛黃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犀香丸作為治療熱毒內盛、神昏譫語、高熱驚厥的方劑,牛黃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有效降低體溫,緩解腦部炎症,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
  2. 開竅醒神: 牛黃能開竅醒神,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犀香丸針對的正是熱病引起的神昏譫語等症狀,牛黃的開竅醒神之效能可幫助患者恢復意識,改善神志狀態。

犀香丸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經活絡: 鬼箭羽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腰膝痠痛等。犀香丸本身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鬼箭羽的功效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2. 解毒消腫: 鬼箭羽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有效治療因毒邪入侵引起的腫痛。犀香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毒性較大的藥材,例如雄黃,鬼箭羽的解毒作用可以減輕這些藥材的副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犀香丸中包含安息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安息香氣味辛溫,能溫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消腫止痛: 安息香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外傷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與其他藥材配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犀香丸中安息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香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犀香丸主治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心胸痺痛、經絡阻滯、肢體麻木等,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改善血流通暢,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

二、潤腸通便: 桃仁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改善因血瘀所致的便祕,配合犀香丸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心疼氣痛、客忤邪氣、蠱毒鬼疰」,乃古代針對氣滯血瘀、邪穢內侵所致心胸疼痛、突發神昏及疑似中毒等證的複方。其特點在於:

  1. 氣滯血瘀型心痛:以枳殼、檳榔、當歸、乾薑行氣活血,溫通脈絡。
  2. 穢濁蒙竅證:犀角、牛黃、麝香、安息香協同清熱解毒、開竅醒神,針對「客忤邪氣」等外邪內擾之證。
  3. 蟲毒疰病:鬼箭羽配麝香、丁香,取古人「逐惡氣、殺蠱毒」之效,反映對不明病因(如感染、寄生蟲)的臆測治療。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邪開竅為君

    • 犀角屑清心涼血解毒,牛黃化痰開竅,麝香通竅散瘀,三藥共解熱毒、醒神志。
    • 安息香「酒煎成膏」協同麝香,增強辟穢化濁之力,針對「鬼疰」等神志異常。
  2. 行氣活血為臣

    • 枳殼(麩炒)、檳榔破氣消積,與當歸(焙)、桃仁(酒制)形成氣血雙調,緩解「心疼氣痛」之滯澀。
    • 乾薑(炮)、肉桂溫中助陽,既可防犀角、牛黃寒涼傷胃,又能溫通經脈。
  3. 佐使藥協同特殊效用

    • 鬼箭羽破血通經,配伍丁香溫降逆氣,共逐「蠱毒」臆測之瘀結。
    • 胡桃酒浸安息香,取酒行藥勢,核桃潤而不滯,助藥力透達。

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體現「通閉—散結—醒神」三層治療邏輯:

  • 針對「氣滯血瘀」胸痛:通過行氣(枳殼、檳榔)、溫通(乾薑、桂)、活血(當歸、桃仁)改善局部循環。
  • 針對「邪穢內閉」:以芳香藥(麝香、安息香)興奮中樞神經,可能緩解暈厥、胸悶等症狀。
  • 蟲毒疰病雖無現代實證,但鬼箭羽含衛矛醇等成分,或具抗炎、鎮痛作用,輔以犀角(現用水牛角代)清熱,可能對感染性發熱有效。

此方組成反映「急則治標」思維,以芳香開竅與行氣活血並進,適用於古代因醫療條件限制所歸類的急症頑疾。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桂(去粗皮),檳榔(銼)2兩,乾薑(炮)2兩,當歸(切,焙)2兩,牛黃(研)半分,鬼箭羽1兩,安息香2兩(用胡桃4枚椎碎,一處酒浸1宿,濾去滓,更入桃仁2兩,炒,去尖皮,同研如泥,酒煎成膏)。
上除安息香外,搗研為末,用安息香煎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炒生薑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犀香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犀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犀角屑半兩,枳殼(去瓤,麸炒)3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桂(去粗皮)2兩,檳榔(銼)2兩,乾薑(炮)2兩,當歸(切,焙)2兩,牛黃(研)半分,鬼箭羽1兩,安息香2兩(用胡桃4枚椎碎,一處酒浸1宿,濾去滓,更入桃仁2兩,炒,去尖皮,同研如泥,酒煎成膏)。 主治:心疼氣痛,客忤邪氣,蠱毒鬼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