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防風散的組成中包含犀角,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古人認為犀角具有「解毒辟邪」之效,可治療熱毒瘡瘍、瘟疫、中暑等病症。犀角性寒,能清熱解毒,並能涼血止血,故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熱病神昏、吐血、衄血等病症。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禁止採集和使用,因此犀角防風散已無法使用。現代中醫藥學已找到替代藥材,如水牛角、羚羊角等,其藥效與犀角相似,可用於替代治療。
犀角防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與防風搭配,可更有效地疏散風寒邪氣,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犀角性寒,防風性溫,二者搭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猛烈,同時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犀角防風散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通鼻竅:藁本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與犀角、防風等藥材相配,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達到疏風解表、通利鼻竅的效果。
- 止痛消腫,緩解鼻淵:藁本亦有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鼻淵引起的鼻塞、鼻流膿涕、鼻腔腫痛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犀角、防風等藥材,可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改善鼻淵病症。
犀角防風散中加入沙苑子,其原因主要在於:
- 補腎壯陽,固精止遺: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犀角防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疼發熱、肢體痠痛等症,而沙苑子可補腎固本,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風寒濕邪的侵襲。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犀角防風散中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防風則具有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沙苑子與犀角、防風相配合,可增強散寒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防風散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犀角防風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枳殼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枳殼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犀角、防風等相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枳殼與防風可共同疏散風寒,與犀角則可共同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侵襲的效果。
犀角防風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與犀角、防風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
- 疏散風邪: 羌活善於疏散風邪,可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與犀角、防風等藥物合用,可增強解表功效,更有效地驅散外邪,改善患者的病症。
因此,羌活在犀角防風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犀角防風散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用於治療因風熱或血熱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如皮膚病變、高熱等。方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丹參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在於活血化瘀、清心除煩。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黏稠度,對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疾病有良好的療效。在犀角防風散中加入丹參,旨在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之功,尤其對於伴有血熱瘀滯的患者更具特殊意義。丹參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如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防風等,共同發揮清熱涼血、袪風止癢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防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防風性微溫,甘草性甘平,能夠調和犀角與防風的寒溫之性,避免藥性偏寒或過於燥烈,使藥力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 緩解藥物毒性: 犀角為貴重藥材,藥性較強,甘草具有解毒之效,可以緩解犀角的毒性,降低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同時,甘草還能增強犀角的藥效,使藥物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防風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瘙癢,或生(疒咅)(疒畾),赤腫疼痛」,即因風邪外襲或內蘊血熱所致之皮膚疾患。風邪善行數變,易致搔癢無定處;若兼夾熱毒,則發為赤腫、疹塊((疒咅)(疒畾)泛指皮膚紅腫疹疱),甚則疼痛。其病機側重「風熱襲表」或「血熱生風」,故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疏風透邪,解表止癢
- 防風: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善祛風解表,透邪外出,兼能緩和皮膚癢疹。
- 藁本:辛溫升散,善達頭面肌表,祛風勝濕,助防風宣散外邪。
- 羌活:性辛溫,通行太陽經,解表散寒濕,兼通絡止痛,適用於風邪夾濕之腫痛。
- 蒺藜子(炒):苦辛平,疏肝祛風止癢,炒用兼緩其烈性,針對風瘙癢專病專藥。
邏輯:此四藥共構「疏風透邪」主軸,側重解決「風邪外襲」之病機,風去則癢止。
2.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犀角(鎊):鹹寒,專入血分,清心涼血解毒,為主藥之一,針對熱毒熾盛或血熱生風所致之赤腫疼痛。
- 丹參:微苦寒,活血涼血,與犀角協同清血分郁熱,兼防風熱久鬱成瘀。
邏輯:犀角與丹參形成「涼血解毒」配伍,直折血分熱毒,從內在病本解赤腫之源。
3. 理氣活血,調暢氣機
- 枳殼(麩炒):苦辛微寒,麩炒緩其破氣之性,理氣寬中,助肺氣宣降以協同解表,並疏泄內鬱之熱。
- 甘草(炙):甘平緩急,調和諸藥,兼能解毒,助緩和皮膚灼痛。
邏輯:氣血並調,暢通內外,藉枳殼之降氣防風藥升散太過,甘草調和中焦,固護正氣。
全方協同作用
此方以「犀角—防風」為君臣框架,犀角清血分熱毒,防風祛肌表風邪,標本兼顧。輔以藁本、羌活助防風開泄腠理;蒺藜子專攻止癢;丹參佐犀角涼血活血;枳殼、甘草調氣和中。全方外疏風邪、內清血熱,使風散熱清則瘙癢自平,腫痛得消。
服用法考量:溫酒或荊芥茶調服,酒能行藥勢助透散,荊芥增疏風之效,強化解表透邪之力。
傳統服藥法
犀角(鎊)1兩,防風(去叉)1兩,藁本(去苗土)1兩,蒺藜子(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羌活(去蘆頭)半兩,丹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溫酒或荊芥茶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防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犀角(鎊)1兩,防風(去叉)1兩,藁本(去苗土)1兩,蒺藜子(炒)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羌活(去蘆頭)半兩,丹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風瘙癢,或生(疒咅)(疒畾),赤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