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膏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傳統醫學觀念: 傳統中醫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志不清、癲癇、吐血、衄血等病症。
- 歷史淵源: 犀角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廣泛記載,並被視為珍貴藥材,長期以來被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滅絕,犀角已被國際公約禁止貿易,因此現今的犀角膏配方已不再使用真正的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代替,以達到類似的藥效。
犀角膏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性質相近,功效互補:
犀角與羚羊角皆屬寒涼之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熄風等功效。犀角較為峻猛,羚羊角則較為平和,二者搭配,可取長補短,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且避免犀角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2. 藥效增強,提高療效:
羚羊角能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並能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此外,羚羊角還具有安神定驚之效,與犀角搭配使用,可有效緩解熱病神昏、驚厥等症狀。
總而言之,犀角膏中添加羚羊角,是為了提高藥效,增強療效,並避免犀角單獨使用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犀角膏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玄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與犀角的功效相輔相成。
玄參性寒,味苦甘,入心、肺、腎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
犀角性寒,味苦酸,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對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玄參與犀角搭配使用,能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病和其它炎症。
犀角膏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其清熱之力較強,易傷陰耗氣。續斷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可緩解犀角寒涼之性,避免損傷正氣,平衡藥性。
- 續斷與犀角相輔相成:犀角主治熱毒瘡瘍,續斷則擅長治療跌打損傷,二者合用,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熱毒瘡瘍伴有外傷者,療效更佳。
犀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涼血之效。犀角亦有清熱解毒之功,二者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癰腫瘡瘍等症。
- 活血化瘀:大黃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紅腫熱痛,有較好的療效。而犀角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二者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犀角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犀角性寒,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能加強藥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二、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白蘞還能涼血止血,生肌斂瘡,與犀角的止血生肌功效相呼應,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傷口康復。
因此,白蘞在犀角膏中發揮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提升藥效,促進傷口癒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犀角膏方劑中包含射干,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射干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犀角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射干可輔助犀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 利咽開音:射干亦能利咽開音,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犀角膏亦可用於治療咽喉疾病,射干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利咽的效果。
犀角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消腫止痛: 白芷具有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紅腫熱痛。犀角本身也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白芷搭配使用,可增強消腫止痛效果,並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白芷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犀角本身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白芷配合使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犀角膏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外感熱病、濕熱黃疸、瘡瘍腫毒、燒燙傷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療效。
在犀角膏中,黃芩與犀角、生地黃等藥物搭配使用,可以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有效治療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等病症。
犀角膏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之高燒、神昏、癲狂等重症。其組方精妙,其中麻黃為一味關鍵藥材。麻黃性味辛溫,歸肺與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在犀角膏中,麻黃之用意在於引導其他藥物上達肌腠,促進發汗,有助於散去體內之熱毒。此外,麻黃還能開宣肺氣,使患者呼吸順暢,對因熱邪壅肺而致的喘息不寧有良好療效。在整個方劑中,麻黃與犀角等藥相配伍,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是犀角膏能夠有效應對急重症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犀角膏方劑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犀角本身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更能有效治療外傷感染、癰腫疔瘡等症。
- 疏散風熱,宣肺透表:升麻還可疏散風熱,宣肺透表,對於因風熱外襲導致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犀角膏中加入升麻,更能促進藥物透入肌膚,加強藥效。
犀角膏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紅腫熱痛,與犀角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活血化瘀: 梔子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配合犀角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腫痛。
犀角膏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其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的功效。
薤白味辛、性溫,歸心、肺經,具有行氣導滯、溫通經脈的作用。其辛溫之性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緩解疼痛。
在犀角膏中,薤白與犀角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 消腫止痛、活血生肌,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犀角膏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生肌的作用。而犀角膏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加入寒水石可增強其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瘡瘍、血熱妄行、外傷出血等症狀。
同時,寒水石還能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寒水石在犀角膏中起到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犀角膏主治「熱毒風并發背」,其證屬熱毒熾盛,鬱於肌膚或經絡,致生癰瘡腫毒。發背為癰疽之一,多因火熱毒邪積聚,氣血壅滯而成。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使熱毒外泄,瘡腫得消。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犀角膏之組成側重於「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散結止痛」,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以下幾類:
清熱涼血解毒
- 犀角屑:性寒,主清心肝血分之熱毒,涼血解毒,為治熱毒瘡瘍之要藥。
- 藍實(藍靛果或大青葉類):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助犀角解血分熱毒。
- 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癰,為「瘡家聖藥」。
- 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兼能軟堅散結。
- 苦參: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外用可療瘡癰濕毒。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赤芍藥:涼血散瘀,清熱止痛。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助氣血流通以防瘀滯。
- 商陸:瀉下逐水,散結消腫,外用可治癰腫瘡毒。
- 消石(硝石):清熱軟堅,散結消腫,外用能破積散瘀。
散結通絡、斂瘡生肌
- 白蘞: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 絡石藤:通絡消腫,涼血止痛,助藥力透達經絡。
- 桑寄生:祛風濕,通經絡,兼能扶正,防熱毒傷正。
- 半夏:燥濕化痰,散結消痞,助消腫散結。
賦形與促透
- 酥(酥油)、豬脂:潤膚生肌,作為基質助藥物附著,並緩和藥性,使藥力持續滲透。
治療原理
此方外敷,藉清熱涼血藥直折火毒,活血散結藥疏通壅滯,使熱毒消散、腫痛得緩。酥與消石共助藥物滲透,使藥效深入瘡腫內部。全方側重於「外治熱毒結聚」,通過局部作用達到清解、消腫、止痛之效,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總結
犀角膏以犀角為君,配合清熱涼血、活血散結之品,針對熱毒壅盛之瘡瘍,通過外敷直接作用病所,體現了「解毒—散結—通絡」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2兩,石長生1兩,苦參3兩,藍實3兩,芎藭1兩,赤芍藥1兩,絡石1兩,白蘞1兩,半夏1兩,連翹1兩,商陸1兩,玄參1兩,桑寄生2兩,酥3兩,川消石3兩。
上細銼,以臘月豬脂煉成者3斤入藥,以文火同煎,候白蘞黃赤色,以布絞去滓,拭淨擋,重煎,下酥、消石,添火煉之,不得絕急,候如稀餳,又以綿濾,納瓷器中盛。
於軟帛上攤貼,日換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品期間,不宜同時服用其他涼性、寒性中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犀角末半兩,秦艽(去苗土)2兩,黃連(去須)1兩,滑石(碎)1兩,馬牙消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出油)半兩。 主治:赤眼腫痛。
犀角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八引《仙人冰鑑》。 組成:犀角1分,天南星1個,乾蠍1錢,白僵蠶(炒)1錢,鐵粉1錢,巴豆3-7粒,白附子(生用)2個,輕粉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驚積。
犀角膏,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1兩,白芷1兩,白蘞1兩,杏仁1兩,木鱉子1兩,官桂1兩,乳香1兩,沒藥1兩,亂發灰5錢,黃丹、清油5斤。 主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癧、疳瘻、疽痔。
犀角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犀角屑2兩,石長生1兩,苦參3兩,藍實3兩,川芎1兩,赤芍藥1兩,絡石1兩,白蘞1兩,半夏1兩,連翹1兩,商陸1兩,玄參1兩,桑寄生2兩,酥3兩,川消石3兩。 主治:一切毒腫,不問大小,焮熱疼痛不可忍。
犀角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 組成:犀角6分,羚羊角6分,玄參6分,續斷6分,大黃6分,白蘞6分,射乾6分,白芷6分,黃芩6分,麻黃(去節)6分,升麻10分,梔子仁20枚,薤白5升,具藍8分(大藍亦可),蛇銜(切)1升,寒水石12分,慎火草(切)1升。 主治:熱毒風並發背。
犀角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犀角(鎊屑)2兩,升麻2兩,山梔子(去皮生用)2兩,黃芩(去黑心)2兩,芍藥2兩,芒消2兩,連翹2兩,大黃(銼,生用)2兩,蛇銜草2兩,白蘞(生用)2兩,玄參(黑堅者)3兩,蒴藋(切)4兩,乾藍葉(生用)1兩半,生地黃10兩(研絞取汁),漏蘆(去蘆頭,生用)2兩半,豬脂4斤(不入水者,别煎)。 主治:熱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