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屑散

犀角屑散

XI JIAO X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4%
脾經 11%
胃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7%
心包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屑散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點: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狂躁不安、中風昏迷、吐血、衄血等症。因此,古人將其列入犀角屑散方劑之中,期望達到清熱解毒、鎮驚止血的效果。
  2. 歷史文化因素: 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且象徵著權力與財富。因此,在古代醫學典籍中,犀角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方劑,並流傳至今。

犀角屑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犀角屑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發熱、口渴等症狀,而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防止毒邪蔓延。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犀角屑散中加入黃芩,可以輔助犀角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屑散為一方古方,用於治療熱病後期之餘熱未清,心煩不安等症狀。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石葦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通淋之功效。石葦性寒味甘淡,歸膀胱與肺經,善於清除下焦濕熱,對於小便不利、熱淋砂淋等症有顯著療效。在犀角屑散中加入石葦,旨在增強整個方劑清熱解毒之力,並能輔助改善因熱毒所致之各種尿路不適。同時,石葦還能夠幫助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對症治療因熱病而引起的水腫現象。綜上所述,石葦在犀角屑散中的應用,既可直接針對病機施治,又能兼顧整體調理,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犀角屑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犀角屑散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劑,加入當歸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同時補血活血,促進傷口癒合,增強療效。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犀角屑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當歸則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瘡瘍,促進病患康復。

犀角屑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犀角屑散主要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癰疽瘡瘍、發熱神昏、口鼻出血等症,赤芍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狀態。
  2. 配伍增效: 赤芍與犀角、黃連等藥物配伍,能夠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赤芍還能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犀角屑散中加入蒲黃,是基於其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蒲黃性涼,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犀角屑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蒲黃相配,可加強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能緩解犀角屑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過度傷及脾胃。

此外,蒲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犀角屑的藥效更好地發揮。因此,蒲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犀角屑散的療效,還能更好地調節藥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屑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血淋澀痛,心躁體熱」,屬中醫「血淋」範疇。其核心病機為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導致小便澀痛帶血;「心躁體熱」為血分熱盛擾神之象。治當清熱涼血、化瘀止血,兼以通淋。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犀角屑
    性寒味鹹,專入血分,為清熱涼血解毒之要藥,尤擅瀉心火、解血分熱毒,針對「心躁體熱」之病源。

  2. 黃芩
    苦寒清熱,上焦肺熱可清,下焦濕熱可除,輔助犀角瀉火,兼能燥濕,防熱與濕結而加重淋澀。

  3. 赤芍藥、當歸
    赤芍涼血散瘀,當歸養血和血,二者合用既防犀角、黃芩寒涼太過而凝血,又助化解已離經之瘀血,改善「澀痛」。

  4. 石韋
    甘苦微寒,利水通淋,《本經》謂其「主勞熱邪氣,通膀胱利水道」,直接針對淋證水道不暢。

  5. 蒲黃
    炒用止血,生用化瘀,此方用一兩為君藥之半量,既助止血,又防涼遏留瘀,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 血分熱毒:犀角、黃芩直折其勢;
  • 瘀滯出血:赤芍、當歸、蒲黃活血止血並行;
  • 水道不利:石韋通淋,生地黃、竹茹煎湯增其滋陰降火之效。

全方以清熱涼血為主軸,兼顧化瘀通淋,使熱清血寧、瘀去絡通,則血淋自除。適用於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藥量輕靈(每服一錢),配伍嚴謹,體現「治淋毋忘瘀,止血防留滯」之理。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半兩,黃芩半兩,石韋(去毛)半兩,當歸(銼)半兩,赤芍藥半兩,蒲黃1兩。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地黃半分,青竹茹半分,煎至6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血淋澀痛、心躁體熱。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有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屑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犀角屑半兩,黃芩半兩,石韋(去毛)半兩,當歸(銼)半兩,赤芍藥半兩,蒲黃1兩。 主治:小兒血淋澀痛,心躁體熱。

犀角屑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犀角屑1兩,葳蕤2兩,薺苨1兩,玄參1兩,木通1兩(銼),石膏2兩,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生用),栝樓根1兩。 主治:乳石發動,心神煩悶,四肢壅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