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地清絡飲

犀地清絡飲

XI DI QING LU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心經 21%
肝經 18%
胃經 8%
脾經 8%
大腸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地清絡飲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古人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癰疽瘡瘍等。
  2. 犀角在古代醫學中的地位:犀角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珍貴藥材,具有獨特的藥性,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其藥用價值也受到質疑。使用其他藥材替代犀角,以保護野生動物,是更合理和可持續的選擇。

犀地清絡飲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地清絡飲主治熱毒熾盛、血瘀絡阻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皮膚紅腫熱痛、瘙癢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牡丹皮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除炎症、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改善皮膚病症。

犀地清絡飲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咽喉腫痛、發熱、口渴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消腫散結: 連翹亦具消腫散結之功,可促進淋巴液循環,減少組織水腫,對於因熱毒導致的淋巴結腫大、腺體腫脹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犀地清絡飲中加入連翹,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的治療目的。

「犀地清絡飲」方劑中加入竹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犀地清絡飲多用於治療熱毒入絡,血脈瘀阻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竹瀝可幫助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緩解疼痛。
  2. 利咽開音,化痰止咳: 竹瀝能潤燥利咽,化痰止咳,對於因熱毒壅肺,痰熱阻絡導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一定緩解作用。配合方中其他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物,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犀地清絡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犀地清絡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鼻衄、吐血、咯血等。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低血熱,有助於止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犀地清絡飲的藥性偏燥,生地黃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保護患者的陰液。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犀地清絡飲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犀地清絡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涼血止痛: 赤芍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犀地清絡飲主治熱毒瘀血阻絡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咽喉的刺激,並止痛消腫,改善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2. 活血化瘀: 赤芍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散熱毒瘀血,疏通絡脈,恢復咽喉正常的生理功能。

綜上所述,赤芍在犀地清絡飲中起到清熱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咽喉熱毒瘀血阻絡所致的疾病。

犀地清絡飲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犀地清絡飲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故加入桃仁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改善病症。
  2.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桃仁還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犀地清絡飲中常配伍一些利水消腫藥物,如茯苓、澤瀉等,加入桃仁可以協同其作用,促進水液代謝,減輕水腫。同時,桃仁也能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腸道功能失調,促進排便,改善整體症狀。

犀地清絡飲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止嘔消逆: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消逆。方中犀角、地黃等藥性寒涼,易傷脾胃,生薑可緩解藥物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並有助於提升藥效。
  2. 助藥力,促進藥物吸收:生薑具有解表散寒之效,能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生薑的加入不僅能調節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還能促進藥物吸收,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地清絡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熱陷包絡神昏」,屬溫病熱入心包、瘀熱互結之證。熱邪深陷營血,擾亂神明,故見神昏譫語;瘀熱阻滯絡脈,氣血壅塞,可伴身熱夜甚、舌絳紫或瘀斑等症。方取「透絡通瘀、泄熱開閉」之法,旨在清解心包熱毒,兼化瘀通絡,使熱邪外透、神志得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解毒透絡

    • 犀角汁(現多以水牛角代):瀉心火、涼血解毒,為熱入營血之要藥,直清包絡邪熱。
    • 鮮生地:甘寒滋陰涼血,助犀角清營分熱毒,兼防熱傷陰液。
    • 丹皮、赤芍:涼血散瘀,解血分鬱熱。丹皮善透伏火,赤芍通絡活血,協力化解瘀熱互結。
  2. 化瘀通絡、開竅醒神

    • 桃仁:破血逐瘀,疏通絡脈瘀滯,使熱邪無所依附。
    • 淡竹瀝、生薑汁:竹瀝甘寒滑利,化痰通絡;生薑汁辛散,反佐竹瀝之寒,兼助藥力上達心包。
    • 鮮石菖蒲汁:芳香開竅,化濁醒神,助犀角透達包絡之閉。
  3. 輕清透熱、引邪外達

    • 連翹:輕清浮散,瀉心經客熱,兼引諸藥透達表裡。
    • 鮮茅根、燈心:煎湯代水,茅根涼血利尿,導熱下行;燈心清心泄熱,引邪從小便出。

全方邏輯:以犀角、生地為君,清營涼血;丹皮、赤芍、桃仁為臣,化瘀通絡;佐以竹瀝、菖蒲、薑汁化痰開竅;連翹、茅根為使,透熱轉氣。諸藥合用,使營分熱邪得清,瘀血得化,絡通熱泄而神自清。


特點

  • 通瘀與泄熱並重:不同於單純涼血或開竅方,此方兼顧「熱毒」與「血瘀」病機,體現葉天士「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法。
  • 輕靈與通絡結合:鮮藥(生地、茅根、菖蒲)與汁液(竹瀝、薑汁)配伍,取其輕清流動之性,契合溫病「透絡」治則,避免滋膩滯邪。

傳統服藥法


犀角汁4匙(衝),粉丹皮2錢,青連翹2錢半(帶心),淡竹瀝2瓢(和勻),鮮生地8錢,生赤芍1錢半,原桃仁9粒(去皮),生薑汁2滴(同衝)。
輕清透絡,通瘀泄熱。
用鮮茅根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鮮石菖蒲汁二匙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絡醒神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熱陷包絡神昏。
  • 本方中的犀角、牡丹皮、連翹、竹瀝、生地黃、赤芍、桃仁、生薑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犀地清絡飲,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犀角汁4匙(衝),粉丹皮2錢,青連翹2錢半(帶心),淡竹瀝2瓢(和勻),鮮生地8錢,生赤芍1錢半,原桃仁9粒(去皮),生薑汁2滴(同衝)。 主治:輕清透絡,通瘀泄熱。主治:熱陷包絡神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