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痔金花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專治痔瘡、肛裂等肛門疾病,配方精妙,療效顯著。其中一味藥材「無名異」,學名為白礬石,又稱明礬,其主要成分為鉀鋁硫酸鹽十二水合物。無名異性寒味酸澀,歸肺、脾、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解毒之功。
在洗痔金花散中,無名異發揮著關鍵角色。它能收斂局部組織,減少出血,並有助於消除痔瘡周圍的紅腫疼痛。同時,無名異還能干燥濕潤環境,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愈合,防止感染擴散。此藥性質平和,適宜於內外痔、混合痔等不同類型痔病治療,是洗痔金花散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使用時,通常將無名異與其他草藥一同煎煮,外用坐浴或內服,達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綜合效果。
洗痔金花散中添加黃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痔瘡常伴有溼熱、瘙癢等症狀,黃柏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清熱止癢,減輕疼痛。
- 收斂止血: 黃柏亦有收斂止血作用,可幫助收縮痔瘡部位的血管,止血止痛,減輕痔瘡出血。
綜上所述,黃柏在洗痔金花散中起到了清熱燥溼、殺蟲止癢和收斂止血的作用,幫助緩解痔瘡的各種症狀。
「洗痔金花散」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痔瘡的熱毒熾盛、疼痛出血等症狀。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腸道內熱毒的滋生,降低炎症反應。其涼血止痛的功效,能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和出血。
此外,黃連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野菊花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洗痔金花散中加入黑豆,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的功效。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補腎益氣的功效。對於痔瘡引起的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黑豆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黑豆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補充營養,增強體質,有助於痔瘡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痔金花散》功效主治與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漏」,即痔瘡瘻管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表現為肛門腫痛、出血或潰瘍流膿。本方以外洗為主,結合敷藥,意在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緩解局部腫痛及滲液。
組成與邏輯推理
無名異(半錢)
- 性味:甘、平。
- 功效:傳統用於化瘀止血、消腫生肌。
- 原理:對於痔瘡出血或局部瘀血腫痛,可助散瘀定痛,促進瘡口癒合。
黃柏(一兩)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原理:針對濕熱下注之痔瘡,能清大腸濕熱,減輕肛門灼熱腫痛,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菌抗炎作用。
黃連(半兩,生用)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瀉火。
- 原理:協同黃柏增強清熱之力,尤擅治熱毒瘡瘍,抑制細菌滋生,減輕瘻管感染。
烏黑豆(半升)
- 性味:甘、平。
- 功效:活血利水,解毒消腫。
- 原理:黑豆能利濕解毒,外洗可輔助緩解肛周濕疹或滲液,其油脂成分或具潤膚之效,防藥性過燥。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核心:
- 清熱:黃柏、黃連苦寒直折濕熱,抑制局部發炎。
- 化瘀:無名異活血散結,改善血液瘀滯。
- 利濕:烏黑豆調和藥性,兼顧滲濕不傷正。
外洗使藥力直達病所,後續以海蛤散(推測含收斂之海蛤殼等)外敷,進一步斂瘡生肌,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苦寒為主佐以甘平,避免過燥傷陰;外用局部起效,避開內服苦寒傷胃之弊,符合痔漏外治「就近祛邪」原則。
傳統服藥法
無名異半錢,黃柏1兩,黃連半兩(生),烏黑豆半升。
上為末。
溫洗了,用海蛤散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痔金花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無名異半錢,黃柏1兩,黃連半兩(生),烏黑豆半升。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