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渴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是由於其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渴的功效。
黃連味苦,入心、胃經,能清心火,降胃火,對於熱邪內擾所致的心煩口渴、舌紅苔黃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寒性可以瀉火熱,並能燥濕止渴,適用於熱邪蘊蒸、津液虧損所導致的口渴、煩躁等症。
因此,止渴丸方劑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渴的作用,有效緩解因熱邪內擾所致的口渴症狀。
"止渴丸"方劑中,應是"麥冬"而非"無名異"。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清心之效。其入藥原因主要有二:
- 滋陰生津:麥冬性寒,入心、肺經,能滋養心陰,生津止渴,對於熱病津傷、口渴咽燥、心煩不眠等症有良好療效。
- 潤肺清心:麥冬亦能潤肺止咳,清心除煩,對於肺燥咳嗽、心火亢盛所致的口渴、心悸等症亦有輔助作用。
因此,麥冬作為止渴丸方劑的組成成分,符合其清熱生津、滋陰潤肺的功效,是合理且必要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渴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消渴」證。消渴在中醫理論中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徵的疾病,與現代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相似。其病機多與陰虛燥熱、肺胃津傷或腎陰不足相關。本方以黃連清熱、無名異輔助,配伍茄根等引經藥,體現「清熱存陰」之治療思路。
組成與邏輯分析
黃連(2兩)
- 性味功效: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在方中角色:針對消渴之「燥熱」核心,直折上中二焦之火。中醫認為胃火熾盛可耗傷津液,致口渴多飲;心火亢盛則擾亂津液輸布。黃連通過瀉火間接保全陰液,符合「苦寒堅陰」之法。
無名異(1兩)
- 性味功效:甘平(或載鹹寒),傳統用於活血止血、消腫生肌。此藥為礦物(二氧化錳),古代亦用於「鎮降」。
- 在方中推論:可能取其「降氣」或「斂陰」之效,助黃連降火歸元,防止火性上炎。另或有活血通絡之意,因消渴後期常見血瘀,此為未病先防之舉。
蒸餅糊丸
- 蒸餅由麵粉發酵製成,性味甘平,能緩和苦寒之性,兼顧護胃。綠豆大丸型取其緩釋藥力,避免寒涼傷正。
茄根、繭殼煎湯送服
- 茄根:甘涼,傳統用於清熱利濕、散血消腫,可加強黃連清熱之效,兼顧消渴可能合併之濕熱。
- 繭殼(蠶繭外殼):甘溫,能止渴(《本草綱目》載其治消渴),或取其「蠶食桑葉」之象,桑葉本有止渴功效,隱含「同氣相求」思維。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清熱為主,兼顧津液」為綱:
- 瀉火存陰:黃連主攻火熱,火退則津液自生,契合消渴「本虛標實」中「標實」之治。
- 動靜結合:無名異之礦物質與黃連之苦寒相配,一鎮一瀉,調節氣機升降。
- 藥引增效:茄根、繭殼作引,既增強止渴效果,亦可能針對消渴不同階段(如兼濕、兼瘀)預留調治空間。
整體而言,此方簡練,反映古代對消渴「熱盛型」的辨證思維,然其效緩,宜於輕症或輔助調理。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兩,無名異1兩。
上為細末,用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0丸,用茄根、繭殼煎湯送下;薑湯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渴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六。 組成:黃連2兩,無名異1兩。 主治:消渴。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