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養血湯

BU SHEN YA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肝硬化腹水證治》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8%
肝經 15%
肺經 13%
胃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6%
大腸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2%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陽: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養血活血:巴戟天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

因此,補腎養血湯中加入巴戟天,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補腎益精、養血活血的功效,整體提升藥效。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續斷味甘苦,性溫,歸肝、腎經。其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都有良好的療效。

在補腎養血湯中,續斷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腎虛、血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面色蒼白等症狀,達到補腎養血、強壯筋骨的目的。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血液虧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活血調經功效可改善腎虛引起的血液循環不暢,促進血液生成,達到補血之效;而其補血作用則可滋養腎精,改善腎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因此,當歸成為補腎養血湯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整體提升腎氣,改善血液循環,達到補腎養血之效。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止痙的功效。補腎養血湯常用於血虛肝鬱,症狀如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白芍能養血,滋潤肝血,緩解肝氣鬱結,改善以上症狀。
  2. 緩解腎虛: 白芍能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腎虛往往伴隨肝血不足,白芍能滋補肝血,間接起到補腎作用,從而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腎水,兼利水濕: 澤瀉性寒,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腎水的作用。腎虛常伴有水濕停滯,影響腎氣運化,澤瀉可通過利水滲濕,去除水濕,減輕腎臟負擔,有利於腎氣恢復。
  2. 調和藥性: 補腎養血湯以補腎養血為目的,方中多用溫補藥材,澤瀉的寒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溫燥,防止滋膩生痰。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木瓜,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健脾消食,促進吸收:木瓜性溫味甘,能健脾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對補腎養血藥材的吸收利用率,進而增強補腎養血的效果。
  2. 補益氣血,潤澤肌膚:木瓜富含維生素A、C、E等營養成分,具有補益氣血、潤澤肌膚的作用,與補腎藥材相輔相成,可改善因腎虛而引起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益腎:萆薢性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腎之效。補腎養血湯常用於腎虛水腫、腰膝酸軟、脾虛濕困等症,萆薢能利水消腫,健脾益腎,改善患者的腎虛症狀,並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
  2.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萆薢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腎氣充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濕,助補益吸收: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健脾之功效。補腎養血藥材多偏於滋膩,容易阻礙氣機運行,影響藥力吸收。厚朴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通氣機,利於腎氣、血氣的運行和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2. 健脾和胃,輔助補腎: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功能健旺,纔能有效吸收和利用藥材的補益作用。厚朴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從而輔助補腎養血,提升整體療效。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防己」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防己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此處運用防己,並非單純補腎,而是針對部分腎虛患者伴隨的水腫、浮腫等症狀。

腎虛常導致水液代謝失調,造成體內水液停滯,出現肢體浮腫。防己利水消腫,可改善水腫,減輕腎臟負擔,間接促進腎氣恢復。同時,防己亦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瘀阻導致的腎虛水腫亦有療效。因此,防己在「補腎養血湯」中,可謂是「治標亦治本」,幫助患者全面康復。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盛,影響氣血生化。茯苓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有助於提高機體吸收營養的能力,為補腎養血提供物質基礎。

2. 滲濕利水:茯苓能滲濕利水,有助於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腎臟負擔,有利於腎氣的恢復。腎虛常導致水濕停滯,影響氣血運行,茯苓的利水作用可以改善此症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補腎養血的目的。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增強體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腎虛常伴隨氣虛,導致體質虛弱,容易感冒。黃耆可補益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腎虛所致的體虛乏力、氣短懶言等症狀。
  2. 助藥力,提高療效: 黃耆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能幫助其他補腎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提升補腎養血湯的整體療效。

補腎養血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補腎養血湯中可能加入一些溫熱補益的藥物,加入竹茹可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補益過度而導致痰熱壅盛。
  2. 和胃降逆: 竹茹能和胃降逆,對於腎虛導致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竹茹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使補腎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總之,補腎養血湯中加入竹茹,是為了平衡藥性,清熱化痰,和胃降逆,使補腎效果更佳,避免藥物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腎養血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組方

「補腎養血湯」以巴戟天、續斷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為基,搭配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柔肝緩急,佐以澤瀉、茯苓、萱薢、防己利水滌濁、除濕消腫,再用木瓜舒筋活絡、和胃消食,輔以厚朴行氣消積、竹茹清熱化痰,黃耆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全方配伍,兼顧補腎、養血、利濕、行氣,體現了多管齊下的治療思路。

主治功效分析

《少林真傳傷科祕方》雖未直接提及「補腎養血湯」,但其所載方劑與本方多有相合之處,如當歸、續斷等,皆為活血、強筋之要藥,暗示了此類方劑在傷科中的應用價值,尤其強調了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

《傷科大成》所載方劑亦以補腎、養血為要,如熟地、杜仲、枸杞子、菟絲子、當歸、白芍等,與「補腎養血湯」的組方理念相符,反映出中醫在傷科治療中,對肝腎虧虛及氣血不足的重視。

結合兩者內容及本方組方,可推斷「補腎養血湯」的主要功效:

  1.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 巴戟天、續斷的加入,直接針對腎陽不足,筋骨失養的病機,有助於改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
  2. 養血活血、柔肝緩急: 當歸、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能改善血虛引起的疼痛、痙攣,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
  3. 利水滌濁、除濕消腫: 澤瀉、茯苓、萱薢、防己等藥物利水滲濕,可消除體內多餘水液,減輕水腫,改善濕邪困擾。
  4. 行氣消積、和胃消食: 厚朴、木瓜的搭配,能疏暢氣機,消除腹脹,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氣滯濕阻導致的消化不良。
  5. 補中益氣、固表止汗: 黃耆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鞏固治療效果。
  6. 清熱化痰: 竹茹能清熱化痰,可輔助改善因痰濕內蘊引起的相關症狀。

治療原理

「補腎養血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從整體上調節機體平衡,針對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濕邪內阻等多重病因,標本兼治。

  • 補腎為本: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通過補益腎精,可強健筋骨,改善體質,為其他治療提供基礎。
  • 養血為用: 肝藏血,主疏泄。通過養血活血,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同時調節肝氣,避免氣滯血瘀。
  • 利濕為輔: 濕邪為病多變,通過利水滲濕,可消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為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創造良好環境。
  • 行氣為助: 氣為血之帥,通過行氣消積,可促進氣機運行,改善因氣滯引起的諸多不適。

綜合而言,「補腎養血湯」通過補腎、養血、利濕、行氣等多重手段,達到整體平衡,從而實現緩解病症、促進康復之效。 且根據古文記載結合本方組成,推測此方不僅可應用於肝硬化腹水恢復期,在傷科中,可能也適用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證,但需辨證論治,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鹽枸杞9克,制巴戟9克,制續斷9克,當歸9克,酒白芍9克,炒枳殼9克,澤瀉9克,木瓜9克,萆薢9克,川厚朴6克,漢防己12克,雲茯芩12克,北黃耆15克,竹茹30克。
補肝腎,養氣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腎養血湯有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服用補腎養血湯之前,應該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月經稀少閉經腹水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養血湯, 出處:《中醫症狀鑑别診斷學》。 組成:仙靈脾、仙茅、紫河車、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當歸、白芍、黨參、香附。 主治:溫補腎陽,調理衝任。主治:腎氣虧損經閉。

補腎養血湯, 出處:《肝硬化腹水證治》。 組成:鹽枸杞9g,制巴戟9g,制續斷9g,當歸9g,酒白芍9g,炒枳殼9g,澤瀉9g,木瓜9g,萆薢9g,川厚朴6g,漢防己12g,雲茯芩12g,北黃耆15g,竹茹30g。 主治:補肝腎,養氣血。主治:肝硬化腹水恢復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