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勝冰丹方劑中含有白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白藥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勝冰丹為清熱解毒的方劑,白藥子可以有效地輔助清熱解毒,並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
2. 瀉火止痛,消腫生肌:白藥子具有瀉火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勝冰丹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痛,白藥子可以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創口癒合。
勝冰丹中包含山豆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山豆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與勝冰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抗菌消炎: 山豆根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有效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病症,與勝冰丹中其他抗菌消炎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勝冰丹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勝冰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芒硝在此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可迅速降火,緩解咽喉疼痛。
- 引藥下行:芒硝具有引藥下行之功,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病竈部位,加強藥效。勝冰丹中其他藥物如玄參、板藍根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芒硝的加入可將這些藥物引導至咽喉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勝冰丹方劑中加入黃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黃藥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勝冰丹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黃藥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黃藥子還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勝冰丹中可能包含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黃藥子可協同作用,增強其止血效果,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勝冰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增效作用,例如與黃連、黃柏等寒涼藥配伍,可以減輕其寒涼之性,使其藥效更為溫和有效。
勝冰丹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燥,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勝冰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等症狀。黃連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抑制病菌生長,有助於控制炎症,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2. 瀉火除煩: 黃連可瀉心火、胃火,除煩熱。勝冰丹方劑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如板藍根、金銀花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效果,使患者體內熱毒消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勝冰丹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有效改善中風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 活血化瘀:麝香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中風後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因此,勝冰丹中添加麝香,是為了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進而改善中風患者的症狀,促進其康復。
「勝冰丹」方劑中含有「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
- 消腫止痛: 冰片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由於「勝冰丹」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因此添加冰片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勝冰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三焦壅盛,上衝頭目」,其症狀表現為頭面五官熱證,如赤熱疼痛(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不利,甚至因熱毒上擾導致「神思昏悶」。從病機來看,屬火熱之邪充斥三焦(尤以上焦為主),熱毒壅滯、氣血不暢,故需清熱解毒、瀉火開竅為法。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軸
- 白藥子、黃藥子:二者均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針對咽喉腫痛、熱毒瘡瘍。
- 山豆根:苦寒入肺胃,專瀉火毒,為治咽喉腫痛要藥。
- 紅內消(疑為紫荊皮或紅內消泛指活血散瘀之品):若指紫荊皮則能活血消腫,助解熱毒鬱結。
- 黃連:清心胃之火,治口舌生瘡,兼燥濕解毒。
芳香開竅以醒神
- 麝香、龍腦(冰片):辛香走竄,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外用點眼可引藥上行,速消目赤。
調和緩急為佐助
- 炙甘草:調和諸藥苦寒之性,兼緩急止咽痛。
製法與用藥途徑
- 蒸後入腦、麝,避免高溫破壞揮發成分;煉蜜為丸含化,使藥效持續作用於咽喉。
- 外用指甲磨汁點眼,利用局部吸收與芳香藥上行之性,直達病所。
推論功效機理
此方以清三焦火毒為本,輔以開竅透邪。方中苦寒藥直折火勢,芳香藥既可散鬱火,又能通竅醒腦,內外並用(含化與點眼)形成「清—透—消」的協同作用,尤其適合熱毒上攻頭面之實熱證。
傳統服藥法
白藥子1兩半,山豆根2兩,紅內消2兩,黃藥子2兩,甘草(炙)2兩,黃連2兩,麝香(研)2兩,龍腦(研)2錢。
上為末,用建盞盛,於飯上蒸,候冷,次入腦、麝,令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每用1丸,含化。又用津唾於指甲上,磨少許,點赤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適用於三焦壅盛,上衝頭目,赤熱疼痛,口舌生瘡,咽喉不利,咽熱有礙,神思昏悶等症。但本方含有芒硝、冰片等有毒成分,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勝冰丹,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造局經驗秘方)。 組成:白藥子1兩半,山豆根2兩,紅內消2兩,黃藥子2兩,甘草(炙)2兩,黃連2兩,麝香(研)2兩,龍腦(研)2錢。 主治:三焦壅盛,上衝頭目,赤熱疼痛,口舌生瘡,咽喉不利,咽熱有礙,神思昏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