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正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回正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脾虛導致的各種症狀,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表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為方劑中重要之補氣藥。
- 扶正祛邪:回正散中藥材多偏於補益,而人參具有扶正固本之功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人參在回正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補氣固本,更能扶正祛邪,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回正散方劑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回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白薇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收斂止瀉:白薇還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回正散中常與其他收斂止瀉藥物配合使用,以治療因熱毒內侵導致的腸道出血和腹瀉。白薇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止瀉,並減少腸道出血。
回正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回正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諸症,茯苓可健脾助消化,利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回正扶正之效。
-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回正散中加入茯苓,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寧心安神、改善睡眠質量的作用。
回正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固護脾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氣虛狀態。同時,白朮也能燥濕利水,針對因脾虛濕困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腹脹、泄瀉、水腫等,起到化濕利水的作用。
回正散整體以補脾益氣為綱,白朮的加入,能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回正扶陽、祛邪止瀉的功效。
回正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回正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痰溼內阻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脾胃內的痰溼,緩解其阻滯之症。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回正散中加入半夏,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嘔作用,幫助患者減輕不適。
回正散中包含白芥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特性:
-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溫肺散寒,宣肺化痰,對於寒痰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消腫止痛:白芥子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回正散通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而白芥子的溫肺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正好可以幫助緩解這些症狀,因此被列入回正散的組成中。
回正散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回正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陳皮可幫助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降逆止嘔:陳皮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脾胃氣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回正散中往往會加入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材,如生薑、半夏等,陳皮的加入可增強降逆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回正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和脾胃: 回正散爲祛風止痛之劑,藥性偏燥,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和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烈,損傷脾胃。
二、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與回正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止痛之效,並起到保護脾胃,防止藥性過燥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正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回正散主治「中邪、屍厥、卒倒、中毒、中惡」等急症,此類病症在傳統醫學中多歸因於「穢濁之氣侵襲」或「正氣驟虛,邪氣內閉」,導致陰陽失調、氣機逆亂,表現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伴肢冷僵直(如屍厥),或見吐瀉腹痛(如中毒、中惡)。方名「回正」,意在「回陽正氣」,使神識甦醒、氣血復常。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功效推論
- 人參(1錢):大補元氣,固脫復脈,為君藥。針對卒倒後氣脫或正虛邪陷之證,提振臟腑機能。
- 白朮(5錢)、茯苓(3錢):健脾燥濕、利水滲濕,助脾胃運化濕濁。中惡、中毒常與濕濁內阻相關,此二藥可斷病源。
- 半夏(1錢)、陳皮(5分):化痰降逆、理氣和中。痰濕壅塞可能蒙蔽清竅致厥,此組藥化痰開閉。
- 白芥子(3錢):辛溫走竄,豁痰利氣,尤其擅祛「皮裡膜外」之痰,協同半夏化解深伏痰濁。
- 白薇(1錢):清熱涼血,兼透邪外出。古人認為中邪、中惡可能夾雜熱鬱或血分伏邪,白薇可清解而不傷正。
- 甘草(5分):調和諸藥,緩急護脾。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益正氣」與「祛除邪實」並行為核心:
- 扶正:人參為核心,配白朮、茯苓補脾益氣,使正氣充足以抗邪。
- 祛邪:半夏、白芥子、陳皮化痰理氣,開通氣機閉塞;白薇清透伏邪,合茯苓利濕濁從下而解。
- 標本兼治:卒倒急症雖見神昏,然其本多在「正虛痰阻」。醒後再服1劑,正是透過健脾化痰、補氣固本,防痰濕再生,達「痊癒」之效。
3. 適用病機推測
此方適合「素體脾虛痰盛,復感外邪或觸穢濁」之證:
- 痰厥:痰濕內閉,阻滯清陽而昏倒,方中化痰藥可解。
- 虛厥:元氣虧虛致一時氣機逆亂,人參、白朮可救。
- 中惡:外來穢濁之氣傷脾,茯苓、白朮健脾化濕以袪穢毒。
三、總結
回正散的設計體現「補正祛邪並舉」思路,以人參救急固脫,化痰藥(半夏、白芥子)開竅醒神,配合健脾藥(白朮、茯苓)杜絕痰濕之源,佐以白薇清透餘邪。全方側重「脾氣健則痰濕化,正氣復則邪自退」,符合傳統中醫「治厥需調氣血,化痰濕」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白薇1錢,茯苓3錢,白朮5錢,半夏1錢,白芥子3錢,陳皮5分,甘草5分。
水煎服。醒後服1劑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正散,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人參1錢,白薇1錢,茯苓3錢,白朮5錢,半夏1錢,白芥子3錢,陳皮5分,甘草5分。 主治:中邪,屍厥,卒倒,中毒,中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