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肉丸

棗肉丸

ZAO R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二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1%
肝經 16%
心經 11%
肺經 7%
膽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肉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祛風止痛的功效。棗肉丸通常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蒼朮能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配合棗肉滋補脾胃,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2. 行氣止痛: 蒼朮還能疏通氣機,行氣止痛。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胃脘疼痛,蒼朮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之,蒼朮在棗肉丸中發揮著健脾燥濕、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治療相關疾病。

棗肉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和胃: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棗肉性溫,味甘,補脾益氣,但性偏寒涼,加入生薑可溫補脾胃,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生薑味辛,可解藥性偏寒涼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影響藥效。同時,薑亦可助藥力,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因此,生薑在棗肉丸方劑中起到溫中和胃、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棗肉丸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其富含維生素C、鐵等營養成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緩解疲勞,改善睡眠。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大棗性溫和,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副作用,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例如,與酸味藥物搭配,可緩和其酸味,與苦寒藥物搭配,可減輕其寒性。

棗肉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活血化瘀,改善血循: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棗肉丸通常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而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緩解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疼痛。

二、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川芎亦可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棗肉丸中加入川芎,有助於調節肝脾功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

棗肉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陽,溫通血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助陽、溫通血脈的作用。棗肉丸中加入肉桂,可溫煦脾胃,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畏寒等症狀。
  2. 補益氣血,調和營衛: 棗肉性溫,味甘,具有補益氣血、調和營衛的作用。肉桂與棗肉相配,可增強補益氣血的效果,溫而不燥,適合氣血虛弱、體虛乏力者服用。

肉桂與棗肉搭配,不僅能發揮各自的藥效,更能互相協調,達到溫陽補血、溫通血脈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肉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棗肉丸主治「脾胃不和,飲食減」,即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力弱、脘腹脹滿等症。其作用機制在於溫中健脾、行氣化濕,通過調理中焦氣機,恢復脾胃運化之功,進而改善食少、腹脹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蒼朮(米泔浸)

    • 性溫味辛,主入脾胃經,具燥濕健脾之效。米泔浸製可減其燥烈之性,兼顧健脾化濕而不傷陰。
    • 針對脾胃濕阻氣滯,改善腹脹、食少、苔膩等症。
  2. 生薑(去皮)

    • 辛溫發散,能溫中止嘔、散寒開胃,助蒼朮化濕醒脾,並緩解因寒濕或氣滯引起的嘔逆、食欲不振。
  3. 大棗(去核)

    • 甘溫補中,益氣養血、調和藥性,與生薑配伍(棗薑相須)既能制約蒼朮、川芎之燥,又能補脾胃之虛,奠定健脾基礎。
  4. 川芎(酒浸)

    • 辛香走竄,行氣活血,酒浸增強其溫通之力,能疏解脾胃氣滯,兼治因氣滯導致的血行不暢(如脘悶、脹痛)。
  5. 桂皮(酒浸)

    • 辛熱溫陽,補火助土、散寒通脈,與生薑協同溫暖中焦,蒸化寒濕,促進脾胃運化功能。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此方以蒼朮、生薑為君,燥濕溫中;川芎、桂皮為臣,行氣散寒;大棗為佐使,調和藥性並補益脾胃。全方特點如下:

  1. 攻補兼施:既用蒼朮、生薑祛濕消滯,又用大棗補虛,避免溫燥傷正。
  2. 氣血同調:川芎行氣活血,桂皮溫通陽氣,解決脾胃氣滯兼寒凝之病機。
  3. 蒸製搗丸:透過蒸熟軟化藥物,使諸藥性融合,丸劑形式緩和藥力,適合脾胃虛弱患者長期調理。

四、推論延伸功效

除傳統記載的「飲食減」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寒濕困脾之四肢沉重、苔白膩。
  • 輕度氣滯血瘀之脘腹隱痛(因含川芎、桂皮)。
  • 素體陽虛者的脾胃保健(桂皮、生薑溫陽作用)。

綜上,棗肉丸通過溫燥、行氣、補益的協同作用,恢復脾胃升降之機,體現中醫「標本兼治」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一晝夜,銼碎)4兩,生薑(去皮,切碎)4兩,棗(去核,切碎)4兩,川芎(酒浸一宿,銼碎)4兩,桂(去皮,銼碎,酒浸一宿)4兩。
上五味相間一重重鋪,蒸軟熟,同搗爛,用垍盒子盛,用時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棗肉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破故紙4兩,木香1兩,肉豆蔻2兩(煨)。 主治:泄瀉,兼治腎泄。

棗肉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古氏家傳》。 組成:石燕子1枚,大棗肉7個(去核),巴豆7粒(霜)。 主治:遍身虛腫。

棗肉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鮑氏方》。 組成:棗肉2枚(去核,入青礬如核大在內,以火煅存性爲末),麝香少許。 主治:小兒因疳加瘡,侵口鼻。

棗肉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蒼朮(米泔浸1晝夜,銼碎)4兩,生薑(去皮,切碎)4兩,棗(去核,切碎)4兩,川芎(酒浸1宿,銼碎)4兩,桂(去皮,銼碎,酒浸1宿)4兩。 主治:脾胃不和,飲食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