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腎明目丸

ZI SHEN MING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腎經 17%
肝經 17%
胃經 8%
脾經 8%
心經 7%
膽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2%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其能疏散風熱,清肝火,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同時,菊花還有降血壓、抗菌消炎、延緩衰老等作用,對於腎虛引起的視力下降、頭暈目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因此,滋腎明目丸中加入菊花,不僅能清熱明目,更能起到滋陰降火、改善腎虛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提升視力,改善眼部健康。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改善眼部血液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能改善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緩解眼部充血、腫脹等症狀,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二、疏通經絡,緩解頭痛眩暈: 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頭部氣血運行,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腎虛、肝火上炎等有關,因此川芎有助於改善腎虛引發的視力下降。

綜上所述,川芎在滋腎明目丸中起到活血行氣、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血液循環,緩解眼部症狀,達到滋腎明目的功效。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助藥力達腎目: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益氣生津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健則腎氣充足,目得滋養。白朮健脾燥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為腎和目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使滋腎明目之藥效更顯著。
  2. 配伍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滋腎明目丸中其他藥材如枸杞、山藥等滋補肝腎,白朮與之配伍,可以加強其滋補作用,並防止滋膩之弊,使藥效更為平衡穩定。同時,白朮還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更有效地到達腎臟和眼睛,達到滋腎明目的目的。

滋腎明目丸中包含決明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寒,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陽、明目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潤腸通便: 決明子兼具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便祕症狀,並可促進排泄,降低肝火對眼睛的影響。

因此,決明子在滋腎明目丸中起到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疾患,提升視力,並促進整體健康。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益血的功效。人參具有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作用,可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視力減退、神疲乏力等症狀。

此外,人參能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病邪入侵,進而改善眼部疾病的恢復。因此,滋腎明目丸中加入人參,可以有效地增強藥效,促進視力恢復,改善體質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腎: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脾胃健運,則能更好地吸收藥材的有效成分,促進藥力達到腎經,發揮滋補腎陰、明目之功效。

二、行氣化濕,防止藥物滋膩: 滋腎明目丸多以滋補藥材爲主,容易滋膩,影響藥效發揮。陳皮加入能行氣化濕,防止藥物積滯,使藥效更為溫和有效。

滋腎明目丸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明目退翳: 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其能清肝火,降腎火,對於因肝腎陰虛火旺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翳障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2. 佐以滋腎補肝: 滋腎明目丸通常以滋陰補腎的藥物為主,而梔子加入其中,則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避免滋補過度,造成肝腎陰虛火旺,反而加重病情。因此,梔子在方劑中起到輔助的作用,幫助滋補肝腎,同時又防止火氣上炎,達到滋陰明目的效果。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益精: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腎主藏精,精血同源,精氣不足則會導致目昏不明、視力下降。肉蓯蓉補腎益精,可改善腎精虧虛,從而達到明目的作用。
  2. 潤腸通便:肉蓯蓉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腎與大腸相表裡,腎虛易導致腸燥便祕,而便祕也會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影響視力。肉蓯蓉潤腸通便,可改善腎虛引起的便祕,促進氣血流通,有利於明目。

滋腎明目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腎陰、明亮視力。其組成中包含黃柏,這是一味具有清熱燥濕功效的中藥。黃柏的主要成分有黃酮類、酚酸、甾醇等,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特別對於由於腎陰虛引起的眼部問題,如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等,具有良好的輔助療效。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黃柏不僅能清熱,還能調和腎臟的功能,使腎陰得到滋補,進而改善視力。此外,黃柏還擁有抗炎和抗氧化的特性,有助於減輕眼部不適和疲勞。因此,黃柏在滋腎明目丸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也使得方劑更為全面地針對腎陰虛及其引發的眼部問題。在調養視力的同時,還能促進整體健康,平衡體內的陰陽,達到更理想的療效。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效。腎陰虧虛,則易上炎於目,出現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知母清熱降火,可以滋養腎陰,緩解目赤腫痛,改善視力。
  2. 配伍增效: 知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熟地、山茱萸等,配伍使用,可增強滋陰補腎、清熱明目的功效。知母的寒性可緩解熟地等藥物的溫燥之性,避免滋補過度,更利於腎陰的恢復。

滋腎明目丸中包含木賊,主要源於其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腎陰虛或肝火上炎所導致的視力模糊、眼乾澀、頭暈耳鳴等症狀。

木賊性寒,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並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枸杞子、熟地黃等滋陰補腎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滋陰補腎、清熱明目的作用。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茺蔚子,是基於其具有滋補腎陰、明目退翳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茺蔚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其滋腎陰的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目昏、視物模糊等症狀。同時,茺蔚子亦可疏肝明目,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所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

因此,茺蔚子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滋腎明目的作用,更可促進肝腎氣血的調和,達到整體改善視力、緩解眼部不適的效果。

滋腎明目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效。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視力模糊、眼乾澀、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枸杞子亦具補血養血之效,可改善因血虛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此外,其潤燥生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肝腎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枸杞子在滋腎明目丸中發揮著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的多重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滋腎明目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滋補腎臟、明目益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視力下降、眼睛疲勞等症狀。

方劑組成及功效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枸杞: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決明子:是傳統中藥,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效。

  • 木賊:散風熱、發汗解表、退翳、止血、透疹。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茺蔚子:補血養肝、清熱瀉火、開竅、清熱利尿、通便、利水消腫、清肝明目、散風熱、清熱解毒。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主治

年少時眼睛昏花,醫藥治療後,眼睛雖然看起來明亮了,但卻沒有神光外露。

療效

滋腎明目丸通過滋補腎臟、明目益睛的功效,可以改善腎虛引起的視力下降、眼睛疲勞等症狀,使眼睛更加明亮有神。

注意事項

  • 本藥方劑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用藥。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後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傳統服藥法


白菊花3兩,川芎5錢,白朮(土炒)8錢,草決明(炒)5錢,人參3錢,陳皮4錢,梔仁(炒)8錢,肉蓯蓉(酒洗去鱗甲)8錢,黃柏(鹽水炒)1兩,知母(鹽水炒)1兩,木賊(去節)1兩,茺蔚子(炒)5錢,枸杞(酒洗,炙乾)3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腎明目丸是一味中藥方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因此在服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滋腎明目丸, 出處:《眼科秘訣》卷二。 組成:白菊花3兩,川芎5錢,白朮(土炒)8錢,草決明(炒)5錢,人參3錢,陳皮4錢,梔仁(炒)8錢,肉蓯蓉(酒洗去鱗甲)8錢,黃柏(鹽水炒)1兩,知母(鹽水炒)1兩,木賊(去節)1兩,茺蔚子(炒)5錢,枸杞(酒洗,炙乾)3兩。 主治:少年中年雲翳,用點藥後,退的光明,但神光不外射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