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地骨皮散

BU YAO DI GU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3%
心經 12%
脾經 11%
胃經 11%
腎經 9%
膀胱經 5%
膽經 4%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小腸經 1%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補藥地骨皮散

整體功效

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主治

大風癩病

大風癩病,是一種皮膚病,以皮膚粗糙、脫屑、瘙癢為主要表現。補藥地骨皮散可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從而緩解大風癩病的症狀。

文獻參考

  1. 本草綱目》:地骨皮散,治大風癩病。
  2. 醫學衷中參西錄》:地骨皮散,治大風癩病,以其補益肝腎,祛風除濕之功,最為相宜。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中藥功效解釋
地骨皮補益肝腎滋陰補腎,強筋健骨。
白蒺藜祛風除濕散風除濕,止癢。
苦參祛風除濕清熱燥濕解毒利尿。
蒼耳祛風除濕散風祛濕,通利關節
蠶砂祛風除濕祛風除濕,止癢。
人參益氣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細辛祛風除濕發散風寒,溫通經脈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梔子清熱利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山茱萸補益肝腎補益肝腎,固精明目。
卷柏祛風除濕祛風除濕,止癢。
蔓荊子祛風除濕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丁香溫中散寒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木香行氣止痛行氣止痛,散寒止痛。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炒)半兩,苦參半兩,蒼耳半兩,原蠶沙(微炒黃)半兩,人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山梔子(炒香)半兩,山茱萸(湯浸去浮者,微炒)半兩,小荊子半兩,卷柏1兩,蔓荊實1兩,丁香3錢,木香3錢。
上為散。
每服1錢匕,煎水調下,如人行10里1服。欲治此病,須先擇密室,不透風者,然後服此藥。既服藥,亦須令人常看,人性急,嫌牙縫中涎濁妨飲食,及渾身疼痛不能忍耐,乃自殘者也。欲治此病

方劑組成解釋


地骨皮、白蒺藜、苦參、蒼耳、蠶砂、人參、細辛、茯苓、梔子、山茱萸、卷柏、蔓荊子、丁香、木香等中藥,均具有補益肝腎、祛風除濕的功效。將這些中藥配伍在一起,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從而更好地治療大風癩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藥地骨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炒)半兩,苦參半兩,蒼耳半兩,原蠶沙(微炒黃)半兩,人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山梔子(炒香)半兩,山茱萸(湯浸去浮者,微炒)半兩,小荊子半兩,卷柏1兩,蔓荊實1兩,丁香3錢,木香3錢。 主治:大風癩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