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白菊散

JING FANG BAI J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4%
肺經 23%
胃經 12%
心經 6%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的功效。方中以白菊花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為主,加入荊芥則能增強疏散風熱之力,使清熱解毒之功更加顯著。同時,荊芥還可止癢,對於風熱所致的皮疹瘙癢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疏風散熱功效,更可起到止癢作用,達到治療風熱感冒、風疹瘙癢等病症的療效。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防風,是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解表之效,可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荊防白菊散主治風寒襲表,症見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而防風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起到疏風散寒,止痛解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荊防白菊散中包含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 甘菊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功效。與荊芥、防風等藥物配合,能有效清熱解表,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平肝明目: 甘菊還具有平肝明目之功效,能清肝火,改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與白菊花相配,能增強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可助荊芥、防風驅散風寒,緩解風寒感冒初期症狀。
  2. 和胃止嘔:生薑能溫中止嘔,緩解風寒導致的胃寒、嘔吐等症狀,並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抵抗力。

生薑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有兩點原因:

  1. 緩解風寒外襲,兼顧氣血不足: 方劑主治風寒感冒,荊芥、防風、白菊花等辛涼解表,散寒解表;而當歸尾性溫,能補血活血,溫經通絡,緩解風寒外襲之餘,還能補益氣血,溫煦陽氣,避免單純散寒傷正。
  2.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發揮: 當歸尾味甘,性溫,善於引藥下行,能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焦,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疏風散寒、清熱解毒的效果。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並能改善頭痛伴隨的疼痛症狀。
  2. 輔助荊防、白菊散風解表: 赤芍入肝經,可與荊防、白菊共同發揮疏風散熱、解表清熱的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促進病邪外解,恢復機體健康。

荊防白菊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方中荊芥、防風辛溫發散,白菊辛涼清熱,性偏寒涼。甘草性平味甘,可調和藥性,避免藥力過於偏激,減輕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性平,有解毒、調和、補益之效。其與荊芥、防風、白菊等藥物合用,能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頭疼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的最佳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防白菊散」中,蛇蛻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解毒止癢的功效。蛇蛻性寒味甘,能夠散風解表、解毒止癢,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瘙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蛇蛻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主治功效


荊防白菊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青囊全集秘旨》記載,荊防白菊散主治眼目外傷,具體功效為散腫除痛

治療原理分析

荊防白菊散由多味中藥組成,其治療眼目外傷的原理,可從各藥物的功效來綜合分析:

  • 荊芥、防風: 兩者皆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癢之效。於此方中,主要取其祛風之力,疏散眼部外傷所致的風邪,以減輕疼痛、腫脹。
  • 白菊: 入肝、肺經,能平肝明目、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對眼部紅腫、疼痛有良好療效。
  • 西羌、僵蟲: 辛散苦降,可疏散風邪,緩解疼痛,並有化痰散結之功,用於眼部外傷導致的局部腫脹、氣血瘀滯。
  • 當歸尾: 活血止痛,對於外傷導致的瘀血腫痛有顯著效果。
  • 赤芍: 涼血活血、散瘀止痛,與當歸尾配伍,增強活血化瘀之效,促進眼部損傷的修復。
  • 穀精: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與白菊同用可加強清熱明目之效。
  • 粉草(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可減輕部分藥物的刺激性。
  • 蛇蛻: 祛風、定驚、退翳、解毒,用於眼部外傷所致的疼痛、腫脹及翳障。

此外,古文還提出可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

  • 起翳: 加青葙子、木賊,增強退翳明目之效。
  • 矇: 加密蒙花,加強清肝明目、祛風之效。
  • 傷痛: 加乳香、沒藥,增強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
  • 腫痛: 加苦參,增強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效。
  • 熱甚: 加元參、連翹、艾葉,增強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

綜上所述,荊防白菊散以祛風藥為君,配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品,共奏疏風散邪、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從而達到治療眼目外傷的目的。

請注意,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僅供參考。實際應用仍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荊芥1錢5分, 防風1錢5分, 白菊3錢, 西羌1錢5分, 薑蟲1錢5分(炒), 歸尾3錢, 赤芍1錢5分, 谷精1錢5分, 粉草5分, 蛇退1條(焙枯,研)。
散腫除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的功效,主治眼目外傷。但本方中含有蛇蛻,蛇蛻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白菊散, 出處:《青囊全集》卷上。 組成: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白菊3錢,西羌1錢5分,薑蟲1錢5分(炒),歸尾3錢,赤芍1錢5分,谷精1錢5分,粉草5分,蛇退1條(焙枯,研)。 主治:散腫除痛。主治:眼目外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