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血竭大紅膏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之效。血竭則具有活血止痛、化瘀生肌之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傷口癒合,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 補血養血:當歸為補血聖藥,能滋陰補血、調經止痛。血竭亦能補血止血,與當歸相輔相成,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有助於整體康復。
因此,加血竭大紅膏中包含當歸,可謂取其活血化瘀與補血養血之效,相得益彰,更能發揮其治療功效。
加血竭大紅膏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的緩解。
- 消腫止痛:木鱉子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和皁苷,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外傷、跌打損傷等引起的局部疼痛和腫脹。
因此,木鱉子在加血竭大紅膏中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果。
「加血竭大紅膏」方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血竭則以活血化瘀、止痛生肌著稱。兩藥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 溫經散寒: 烏藥亦有溫經散寒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加血竭大紅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與血竭同用,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幫助清熱消腫,緩解炎症反應,配合血竭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傷口消炎、快速癒合。
加血竭大紅膏方劑中含有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血竭、大黃等藥材相輔相成,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 消腫止痛:乳香能溫經散寒,消腫止痛,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緩解因瘀血凝滯引起的腫痛,促進創口癒合,加速病症的康復。
加血竭大紅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因其具有止血和促進傷口癒合的特性。鉛丹,化學成分為二氧化鉛,傳統中藥中認為其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能幫助減少傷口的感染風險。此外,鉛丹在中藥中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某些外傷或內出血的情況有良好的療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鉛丹的使用需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因爲鉛類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毒性,過量或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慢性鉛中毒。因此,雖然鉛丹在中藥方劑中有其療效,但其安全性和用量必須謹慎考慮,並受到相關法規的管控。因此,在使用此類方劑時,建議患者應諮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以確保用藥安全。
「加血竭大紅膏」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乾燥樹脂,性溫,味苦甘,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臨牀應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燒傷燙傷等病症,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加血竭大紅膏」中加入血竭,能有效增強膏藥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病症康復。
加血竭大紅膏中加入沒藥,主要有兩大原因:
- 活血止痛: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血竭、當歸等藥材搭配,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 促進傷口癒合:沒藥中含有樹脂成分,具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收斂止血的作用,能幫助傷口快速癒合。與血竭、三七等藥材共同作用,更能提升創傷的癒合速度,促進傷口修復。
加血竭大紅膏中加入琥珀,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琥珀性味甘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血竭等藥材相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效果,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促進傷口癒合:琥珀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創面修復。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更好地修復創傷,促進組織再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血竭大紅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療「折傷」,即現代所稱之骨折、跌打損傷等外傷病症。其劑型為膏藥,外貼患處,透過局部藥物滲透,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接續筋骨之效,屬中醫傷科外治法範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活血化瘀組
- 血竭:主成分,專入血分,散瘀定痛,為傷科要藥。
- 乳香、沒藥:相須為用,活血行氣、消腫生肌,促進損傷修復。
- 赤芍、當歸:養血活血,兼涼血防瘀久化熱。
- 琥珀:鎮靜安神,兼散瘀通絡,緩解疼痛。
行氣通絡組
- 天台烏藥:辛溫行氣,助血行以消腫。
- 木鱉子(外用):通絡散結,穿透藥力深入患處。
基質與賦形組
- 瀝青(松脂類)、黃丹(鉛丹):傳統膏藥基質,固定藥形,兼防腐斂瘡。
- 小油(麻油類):浸泡藥物,提取脂溶性成分,並潤膚防皸裂。
(二)治療原理推導
氣血並治:
- 氣滯血瘀為折傷核心病機,方中行氣藥(烏藥)與活血藥(血竭、乳沒)配伍,符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穿透與固定:
- 木鱉子辛散走竄,助藥透皮;瀝青、黃丹使膏藥黏附持久,持續釋放藥效。
層次修復:
- 初期活血消腫(血竭、赤芍),後期生肌續筋(乳香、沒藥),契合損傷修復進程。
(三)特色與潛在功效
複方協同:
- 活血藥佐以行氣,避免瘀滯;琥珀安神,緩解疼痛煩躁,體現「身心兼顧」。
劑型優勢:
- 膏藥外貼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藥物對脾胃之負擔,尤適於局部腫痛。
擴展應用:
- 除骨折外,或可用於瘀血型痹證(如慢性筋骨痛)、癰腫初起(未潰時),然須依具體證候調整。
此方體現中醫傷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想,配伍嚴謹,藥效集中於瘀滯病所,為古代外治經驗之總結。
傳統服藥法
當歸(銼)1兩,木鱉子(銼碎)1兩,天台烏藥(銼)1兩,赤芍藥(銼)1兩,小油4兩(已上四味,用小油浸7日7夜,濾去滓),乳香(研)2兩,瀝青(濾,持撥)16兩,黃丹(羅過)10兩,加血竭(另研)半兩,沒藥(另研)1兩,琥珀(杵碎,研)1兩。
上件乳香、瀝青,鐵鍋內以慢火熬令消盡為度,時月看硬軟,旋旋入前項浸藥油加減用之,候硬軟停當,以棉濾在水盆內,持撥白色,旋入黃丹,再持撥顏色勻,於瓷盒子內存放。
每用鐵銲子攤在厚軟紙上,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血竭大紅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當歸(銼)1兩,木鱉子(銼碎)1兩,天台烏藥(銼)1兩,赤芍藥(銼)1兩,小油4兩(已上4味,用小油浸7日7夜,濾去滓),乳香(研)2兩,瀝青(濾,持撥)16兩,黃丹(羅過)10兩,加血竭(另研)半兩,沒藥(另研)1兩,琥珀(杵碎,研)1兩。 主治: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