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瀝湯
JING L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八十九引《指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瀝湯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經、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此方以荊芥、防風疏散風熱,牛黃則進一步清熱解毒,並可開竅醒神,用於治療熱邪壅閉、神昏譫語等症。
- 化痰止痙,熄風定驚: 牛黃具有化痰止痙、熄風定驚之功,可與荊芥、防風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治療熱痰壅盛、驚癇抽搐等病症。
荊瀝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荊瀝湯主治風寒濕痺,患者常伴有氣血不足、肢體麻木、畏寒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功效,可以溫補脾腎,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痺症。
- 扶正祛邪:荊瀝湯以祛風寒濕為主,但人參的加入也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提高治療效果。
荊瀝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荊瀝湯主治肺熱津傷、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可以緩解肺熱,滋養肺陰,促進津液生成,有助於改善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狀。
- 清熱解毒:麥門冬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荊芥、防風等藥物清熱解表,消除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肺部炎症的消退,加速患者康復。
荊瀝湯中包含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荊瀝湯主治麻疹初起,症見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升麻可清熱解表,透發麻疹,使疹子順利出透,達到止癢止痛之效。
- 升陽舉陷,固護正氣: 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扶正祛邪,增強人體抵抗力。麻疹初起,正氣虛弱,容易出現氣血運行不暢,升麻可以升舉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荊瀝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鎮驚安神: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荊瀝湯主治熱病神昏、驚悸不安,而龍齒的清熱安神作用可輔助荊瀝湯更有效地達到治療效果。
- 降逆止嘔:龍齒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荊瀝湯中加入龍齒,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緩解熱病患者的嘔吐症狀,提高療效。
荊瀝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荊瀝湯主治風濕痺痛,常伴有水濕停滯之症。茯苓可協助利水滲濕,改善水腫,減輕痺痛。
-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風濕邪氣的侵襲。荊瀝湯中加入茯苓,可以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脾氣虛弱,提高療效。
荊瀝湯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燥生津: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潤肺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荊瀝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燥咳、咽喉幹痛、津液不足等症,天門冬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緩解肺熱所致的燥咳、咽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清熱解毒: 天門冬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荊瀝湯中的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共同清熱解毒,消除外邪,進一步促進病症的痊癒。
荊瀝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荊瀝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尤其是熱盛傷津、煩躁不安、口渴便祕等症狀,梔子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荊瀝湯中加入梔子,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出血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主治功效
荊瀝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與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荊瀝湯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及其相關症狀,包括:
- 中風初期: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 (《聖濟總錄》)
- 中風欲死:身體緩急、目不得開、舌強不能語 (《聖濟總錄》)
- 偏風不遂:心中煩悶、言語謇澀 (《聖濟總錄》)
- 中風半身不遂:心虛風熱、發即恍惚煩悶、筋脈攣急 (《聖濟總錄》)
- 暴得風疾:四肢攣縮不能行 (《本草綱目》)
- 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口不能言 (《古今醫統大全》)
- 中風有痰多熱:宜常服 (《明醫指掌》、《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
- 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喎冒昧,好自笑、癘風傷心 (《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
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和方劑組成來看,荊瀝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祛風化痰:中風的病因多與「風」、「痰」有關。荊瀝湯中多處提到竹瀝、荊瀝,這兩種成分皆有清熱化痰的功效。配合生薑汁,可溫化寒痰,並有助於發散風邪。例如《聖濟總錄》中提到"治偏風不遂,心中煩悶,言語謇澀,荊瀝湯方",其組成為荊瀝、竹瀝、生薑汁,強調了祛風化痰的作用。
- 清熱瀉火:多篇古文指出荊瀝湯適用於「中風多熱」的情況,如《明醫指掌》中提到「中風有痰多熱,宜常服此」,並給出荊瀝、竹瀝、生薑汁的組成,突出了清熱的重要性。原方組成中牛黃清熱解毒,麥門冬、天門冬滋陰降火,皆有助於清瀉體內熱邪。
- 補益氣血:部分文獻提到荊瀝湯與補益藥物同用或用於心虛、氣血不足的情況。例如《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並給出了包含人參、當歸等補益藥物的荊瀝湯加減方。原方中的人參補氣養血,茯苓健脾滲濕,皆有助於改善氣血虛弱的狀態。
- 寧心安神:中風患者常伴有心神不寧、驚悸等症狀。荊瀝湯中的牛黃、龍齒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總結
荊瀝湯是一個以清熱化痰為主,兼顧祛風、補益、安神等多種功效的方劑。它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及其相關症狀,特別是那些伴有熱象、痰濁壅盛的患者。通過祛風化痰、清熱瀉火、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等作用,荊瀝湯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神誌狀態,並促進康復。
傳統服藥法
荊瀝3升, 麻黃4兩, 白朮4兩, 芎藭4兩, 防風2兩, 桂心2兩, 升麻2兩, 茯苓2兩, 遠志2兩, 人參2兩, 羌活2兩, 當歸2兩, 母薑1升(切,取汁), 防己2兩, 甘草2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5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3升,去滓,下荊瀝、薑汁,煎取4升,分4次服,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痙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荊瀝1升,竹瀝1升,生葛汁1升,生薑汁3合。 主治:初得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
荊瀝湯,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九引《指南方》。 組成:牛黃3分(别研),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升麻1兩,鐵精1兩(别研),龍齒2兩,茯苓2兩,天門冬(去心)2兩,梔子仁2兩。 主治:中風,虛熱狂言,恍惚驚悸,諸風疾有熱者,及風痙疾。
荊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荊瀝3升,麻黃4兩,白朮4兩,芎藭4兩,防風2兩,桂心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遠志2兩,人參2兩,羌活2兩,當歸2兩,母薑1升(切,取汁),防己2兩,甘草2兩。 主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冒昧,好自笑,厲風傷心者。
荊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荊瀝(旋入)、麥門冬(去心,生用)2兩,地骨皮(刮洗,焙)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1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豉(炒微乾)1合半,防風(去叉)1兩,海桐皮1兩,石膏1兩半,竹瀝(旋入)。 主治:中風半身不隨,心虛風熱,發即恍惚煩悶,筋脈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