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韭汁生地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其涼血滋陰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方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緩解因熱邪入血而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養陰血,改善因血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總之,生地黃在韭汁生地飲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涼血滋陰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韭汁生地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生地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有涼血清熱、滋陰生津之效。二者合用,可補益血氣,涼血止血,適用於血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
- 活血化瘀: 當歸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韭汁生地飲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韭汁生地飲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鬱金性苦辛,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韭汁生地飲以滋陰涼血為主,若患者肝氣鬱結,則可加鬱金以疏肝理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鬱金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配合生地滋陰涼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韭汁生地飲」方劑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瀉:生地性寒,久服易傷脾胃,而降香性溫,能溫脾胃、助消化,避免生地寒性過重,損傷脾胃,導致腹瀉等問題。
- 芳香化濕:降香具有芳香化濕的功效,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配合生地滋陰清熱,達到清熱利濕、止瀉的效果。
因此,降香在「韭汁生地飲」中扮演着調節脾胃、溫和藥性的重要角色,使方劑更加溫和有效,更適合長期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韭汁生地飲」主治「經逆從口鼻出」,此症狀在中醫稱為「倒經」或「逆經」,指婦女經血不從陰道排出,反而從口鼻等上部竅道出血。其病機多與肝氣上逆、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因素相關,導致經血不循常道,逆衝上行。
此方針對「血熱上衝」所致之倒經。當血分有熱,熱迫血行,加上情志因素(如肝鬱化火),可能引發經血逆亂。方中生地涼血養陰,當歸和血調經,鬱金、降香疏肝解鬱、降氣止血,韭菜汁辛溫通陽、引血下行,童便(健康童子的尿液)則有降火止血之效。全方共奏涼血降逆、調經止血之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生地(2錢)
- 性味甘寒,入心、肝、腎經。
- 主要功效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此處用以清解血分伏熱,滋陰制火,防止熱迫血妄行。
當歸(1錢)
- 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 既能補血和血,又能調經,為婦科要藥。
- 配合生地,既防生地寒涼滯血,又能引血歸經。
鬱金(1錢)
- 性味辛苦寒,入心、肝、膽經。
- 既疏肝解鬱,又能涼血散瘀,擅治氣逆血熱。
- 針對肝氣上逆導致經血倒行之病機。
降香(1錢)
- 性味辛溫,入心、肝、脾經。
- 能降氣化瘀、止血定痛,引上逆之氣血下行。
- 與鬱金協同,調暢氣機,導血歸經。
韭菜汁(半酒杯)
- 性味辛溫,入肝、胃、腎經。
- 辛散溫通,能散瘀活血,兼引血下行。
- 其辛溫之性可防生地、鬱金過於寒涼,亦助降香降逆。
童便(少許)
- 性味鹹寒,入肺、肝、腎經。
- 古代用為降火止血之引藥,取其「以血引血」之意。
- 能清熱降火,化瘀止血,助全方降逆之效。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清熱涼血與疏肝降逆並用:
生地清血熱,當歸和血,直治病本(血熱妄行);鬱金、降香疏肝降氣,治病標(氣逆血上)。標本兼顧,氣血同調。寒溫並行,防偏性過盛:
生地、鬱金性偏寒涼,恐寒凝血滯;加入韭菜汁、降香之辛溫,既能通陽散瘀,又能制約寒涼,使血行而不妄。引藥下行,導血歸經:
降香、韭菜汁、童便皆具降逆之性,尤其童便咸寒沉降,直接引離經之血下行。
綜上,此方通過涼血養陰、疏肝降氣、化瘀通絡,使經血復歸常道,適用於肝鬱血熱型倒經。其組方體現中醫「逆者降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兼顧氣血陰陽的平衡。
傳統服藥法
生地2錢,當歸1錢,鬱金1錢,降香1錢。
加韭菜搗汁半酒杯,童便少許衝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韭汁生地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四。 組成:生地2錢,當歸1錢,鬱金1錢,降香1錢。 主治:經逆從口鼻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