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散

JI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胃經 20%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散,顧名思義,方中以「荊芥」為君藥。其之所以選用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咳平喘: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等症,可起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荊芥同時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荊芥散中以荊芥為君藥,主要體現了其在疏散風熱、止咳平喘、清熱解毒等方面的藥用價值。

荊芥散方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溫脾胃、化濕濁的功效。

首先,荊芥散主治風寒感冒,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砂仁辛溫,能溫脾胃、化濕濁,對於寒濕困脾、胃寒嘔逆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其次,砂仁能理氣和中,有助於促進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荊芥散的解表散寒之功。

因此,荊芥散中加入砂仁,可以溫脾胃,化濕濁,理氣和中,協調藥性,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芥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代文獻,荊芥散在不同醫書中出現多次,且主治功效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1. 腸風下血、痔疾下血

這是荊芥散最常見的主治功效,出現在多部醫書中,例如:

  • 《是齋百一選方》:「治腸風下血荊芥散。荊芥穗,縮砂仁。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大錢,用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明確指出荊芥散用於治療腸風下血,並提供了荊芥穗和縮砂仁的配伍。
  • 《聖濟總錄》:「治痔疾下血。荊芥散方。荊芥穗(陳者),狗脊(去毛銼各一兩)。」 此處荊芥散用於治療痔疾下血,藥物組成為荊芥穗和狗脊。
  • 《聖濟總錄》:「治腸風。荊芥散方。荊芥(去莖),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此處荊芥散用於治療腸風,藥物組成為荊芥和枳殼。

治療原理分析:

腸風下血和痔疾下血皆屬於中醫的血證範疇,多因濕熱下注、氣虛不攝、或熱迫血行等原因所致。荊芥辛溫發散,具有祛風解表、止血的作用;砂仁辛溫,能行氣溫中、化濕止瀉;狗脊苦甘溫,能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濕;枳殼苦辛微寒,能行氣寬中、消積導滯。這些藥物合用,可以起到祛風除濕、理氣止血的作用,從而治療腸風下血和痔疾下血。

2. 眼目遇風作癢

  • 《驗方新編》:「第十五問:目有遇風作癢者何故?答曰:肝經有風邪。肝屬木,一見風燥動即癢。宜點虎液膏,服荊芥散。」 指出肝經有風邪導致的眼目遇風作癢,可以用荊芥散治療。
  • 《驗方新編》:「荊芥散:荊芥、甘草、蔓荊子、甘菊、白芍、香附、蒼朮(炒)、草決明(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黑豆湯送下。」 此處提供了荊芥散的具體藥物組成,包括荊芥、甘草、蔓荊子、甘菊、白芍、香附、蒼朮、草決明等。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經的病變常會影響到眼睛。肝經風邪侵襲,會導致眼目作癢。荊芥散中,荊芥疏風解表,蔓荊子、甘菊疏散風熱、明目,白芍養血柔肝,香附疏肝理氣,蒼朮燥濕健脾,草決明清肝明目,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可以疏散肝經風熱,從而治療眼目遇風作癢的症狀。

3. 濕癬、濕瘡

  • 《聖濟總錄》:「治多年濕癬。荊芥散方。荊芥穗(不拘多少)」 記載荊芥散可以治療多年濕癬。

治療原理分析:

濕癬、濕瘡是皮膚科常見疾病,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所致。荊芥具有祛風、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以幫助驅散風邪,減輕瘙癢症狀,從而輔助治療濕癬、濕瘡。

4. 傷折風腫

  • 《聖濟總錄》:「治傷折風腫。荊芥散方」 記載荊芥散可以治療傷折風腫。

治療原理分析:

傷折後,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容易感受外邪,導致風腫。荊芥辛散,可以疏散風邪、活血通絡,有助於消腫止痛。

5. 中風癱瘓、肢節沉重、筋骨無力

  • 《聖濟總錄》:「治中風癱瘓。肢節沉重。筋骨無力。荊芥散方」 記載荊芥散可以治療中風癱瘓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中風癱瘓多因氣血虧虛、經絡阻滯所致。荊芥散中可能包含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藥物,可以幫助改善肢體功能。

6. 頭風

  • 《本草簡要方》:「荊芥散。荊芥石膏(煅存性)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蔥白三寸。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熱服。治頭風。」 記載荊芥散可以治療頭風。

治療原理分析:

頭風是中醫病名,指頭部疼痛反覆發作的一種疾病。荊芥散中,荊芥疏散風邪,石膏清熱瀉火,生薑、蔥白辛溫發散,可以幫助緩解頭風症狀。

7. 肺感風邪、上壅咳嗽等

  • 《仁齋直指方論》:「人參荊芥散(《濟生方》)治肺感風邪,上壅咳嗽,頭目不清,言語不出,咽乾,項強,鼻流清涕。」 記載人參荊芥散可以治療肺感風邪導致的咳嗽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此處的人參荊芥散可能與單純的荊芥散有所不同,加入了人參等補益藥物。荊芥疏散風邪,人參補益肺氣,可以治療肺感風邪、上壅咳嗽等症狀。

8. 婦人血風發熱、崩中、虛勞等

  • 多部醫書如**《証治準繩‧女科》**中記載了荊芥散或人參荊芥散用於治療婦人血風發熱、崩中、虛勞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這些婦科疾病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風邪侵襲等因素有關。荊芥散中的荊芥可以疏散風邪,人參等藥物可以補益氣血,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9. 其他主治

  • **《聖濟總錄》**中還記載了荊芥散用於治療「風瘙癢搔之成瘡」。
  • **《奇效良方》**中記載了荊芥散用於治療「肺風齄疱」。
  • **《史載之方》**中記載了荊芥散用於治療「肝熱刑脾而泄」和「肝涎與血相聚」導致的病症。
  • **《博濟方》**中記載了人參、柴胡等藥物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上焦壅滯,頭目昏眩」等症狀,雖然沒有直接稱為荊芥散,但與荊芥散的功效有相似之處。

總結

綜上所述,荊芥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在不同的醫書中其具體藥物組成和主治功效有所差異。其主要功效包括:

  1. 止血: 治療腸風下血、痔疾下血等血證。
  2. 疏風: 治療眼目遇風作癢、濕癬、濕瘡、傷折風腫、中風癱瘓、頭風、肺感風邪等與風邪相關的疾病。
  3. 婦科疾病: 治療婦人血風發熱、崩中、虛勞等症狀。
  4. 清熱: 治療頭風、上焦壅滯、肝熱等症狀。

荊芥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荊芥的辛溫發散、祛風解表、止血等功效,再根據不同的疾病配伍不同的藥物,以達到疏風除濕、理氣止血、養血柔肝、清熱瀉火等目的。不同的醫書記載的荊芥散藥物組成有所不同,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陳皮(去白)1兩, 麻黃(去節)1兩, 香附子1兩, 甘草1兩 荊芥穗2兩, 厚朴2兩, 草果仁3個, 白芷半兩, 桂心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加生薑3片,大棗2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產後眩暈動脈粥樣硬化貧血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大便秘結腹中有鳴叫聲鼻塞子宮崩漏中耳炎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 組成:荊芥穗。 主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荊芥散, 出處:《百一》卷十四。 組成:荊芥穗、縮砂仁各等分。 主治:腸風下血,溺血。

荊芥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荊芥穗1兩3錢,桃仁5錢(去皮尖,炒)。 主治:産後風虛血眩,精神昏昧。

荊芥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 組成:防風、荊芥、升麻、甘菊、木通、黃芩(炒)、羌活、甘草、蔓荊子。 主治:風熱上壅,耳閉塞或耳鳴及出膿。

荊芥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小柴胡湯加荊芥穗5錢,枳殼5錢(麸炒,去瓤)。 主治:産後經水適斷,感於異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服秦艽湯前證已退者。

荊芥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荊芥3兩,雀腦芎3兩,當歸半兩,人參半兩,桂心3分,牡丹皮3分,羌活3分,防風3分,苦梗3分,大腹子3分,甘草3分,蒲黃3分,白茯苓3分,枳殼3分,厚朴3分,半夏3分,杏仁3分,款冬花3分,附子(炮)1兩,乾地黃1兩,鱉甲1兩,白芍藥1兩,北柴胡1兩,黃耆1兩,乾薑半分,木香半分,沉香1分。 主治:血風諸般疾,産後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