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芎歸湯

XIANG FU XIO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5%
心經 13%
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膽經 5%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痛經等症狀。香附善於行氣解鬱,與川芎相輔相成,更能有效緩解疼痛。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川芎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而香附則能理氣解鬱,二者合用,可達到舒肝解鬱、調暢氣血的效果,適用於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劑[香附芎歸湯]的組成中包含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添加當歸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血效果,對於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症狀,如月經不調、血瘀疼痛等具有良好的療效。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升整體方劑的效果。

香附芎歸湯中使用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氣味芳香,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效果,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2. 調和氣血,促進循環: 香附能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解除瘀滯,改善因氣血不暢引起的疼痛。

因此,香附在香附芎歸湯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和調和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協同,以達到治療目的。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疼痛,調和氣血,並抑制過度興奮的肝陽。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疼痛,並滋陰養血,調和肝脾,使氣血運行通暢。同時,白芍還能抑制肝陽上亢,防止其過度興奮而引起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

因此,白芍的加入可以協同香附、川芎、當歸等藥材,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肝鬱氣滯、疼痛等症狀,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利用艾葉的溫經散寒、止血安胎作用。艾葉對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問題有良好療效,與香附芎歸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溫經散寒效果。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方中香附、川芎、當歸皆偏於活血行氣,容易耗傷陰血,而熟地黃可補益氣血,平衡藥性,避免傷陰。
  2. 調和藥性: 熟地黃性溫,可緩和香附、川芎、當歸的寒涼之性,使其溫和而不燥,避免寒涼之藥傷及脾胃。

熟地黃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補益氣血,更能使方劑溫和有效,達到治療目的。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麥門冬,是考慮到其養陰生津的功效。方中香附、芎、歸等藥材,以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為主,但若患者肝鬱氣滯兼有陰虛內熱,則僅疏肝解鬱不足以達到理想療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滋陰潤肺、養心生津,可以緩解肝鬱化火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此外,麥門冬還能滋陰降火,降低肝鬱化火引發的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是考慮到杜仲的補肝腎、強筋骨作用。杜仲對於治療腰膝酸軟、肝腎不足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香附芎歸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補肝腎效果。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燥濕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咳之功效。方中香附、川芎、當歸等藥材主要作用於肝、脾、腎經,偏重於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加入橘紅,可使藥性更趨於平和,避免藥物滯留體內,並能促進氣血運行,加強疏肝理氣的效果,對於肝氣鬱結、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心悸、腹痛等症狀有更佳的療效。

香附芎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香附、芎、歸等藥性偏於辛溫,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益氣補虛的作用,可以中和藥物的燥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力平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解毒、抗炎,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它與香附、芎、歸等藥物相配,能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甘草還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在中藥方劑「香附芎歸湯」中加入青蒿,主要是因為青蒿具有清熱解暑、退虛熱的功效。此方通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青蒿的加入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調節體溫,對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香附芎歸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經行後期

古籍記載與分析:

根據《本草簡要方》、《婦科玉尺》和《經歷雜論序》的記載,香附芎歸湯主要用於治療「經行後期」,即月經週期延後。

治療原理:

香附芎歸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補血養血: 方中當歸、熟地黃皆為補血要藥,可滋養陰血,充盈血海,使經血按時而下。

  2.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運行,改善血瘀所致的經行不暢。

  3. 疏肝理氣: 香附為疏肝理氣之良藥,可調暢氣機,疏解肝鬱,對於因情志不暢、氣機鬱滯所致的經期延後有良效。

  4. 溫經散寒: 艾葉溫經散寒,可溫暖胞宮,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凝滯所致的經行後期。

  5. 滋陰潤燥、強筋健骨: 方中其餘藥物,白芍平抑肝陽、滋陰潤燥;麥門冬滋陰降火、生津潤肺;杜仲強筋健骨、固本培元;橘紅行氣消痰、宣肺利咽;甘草緩急止咳、護脾胃,皆可輔助上述藥物,增強療效。

綜合分析:

香附芎歸湯全方補血活血、疏肝理氣、溫經散寒,兼以滋陰潤燥、強筋健骨,通過調節氣血運行、改善血虛、氣滯、寒凝等病理狀態,達到調經的目的,從而治療經行後期。

《婦科玉尺》中更進一步指出,若經行後期症狀嚴重,伴有半邊頭痛,可加甘菊、藁本、荊芥、童便,去艾、杜仲、香附、橘紅。這表明在原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以增強疏風清熱、活血止痛之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川芎、當歸、香附、白芍、蘄艾、熟地、麥冬、杜仲、橘紅、甘草、青蒿。
半邊頭痛,加甘菊、藁本、荊芥、童便,去艾、杜仲、香附、橘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延後到來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芎歸湯, 出處:《婦科玉尺》卷一。 組成:川芎、當歸、香附、白芍、蕲艾、熟地、麥冬、杜仲、橘紅、甘草、青蒿。 主治:經行後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