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竅明目湯

通竅明目湯

TONG QIAO MING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眼科臨症筆記》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2%
胃經 7%
大腸經 5%
腎經 5%
膽經 4%
三焦經 3%
心包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改善視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潤腸通便的功效。眼部經絡不通暢,易導致視力模糊,而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改善視力。
  2. 滋陰補血,改善眼部乾燥: 當歸亦具滋陰補血功效,能改善眼部乾燥、疲勞等問題,尤其適用於因肝腎陰虛導致的眼病,如視力下降、眼乾澀等。

綜上,當歸在通竅明目湯中,既能活血通絡,改善視力,又能滋陰補血,改善眼部乾燥,對於眼部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通絡明目: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眼睛的視力與肝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若肝經氣血瘀滯,則會導致視力模糊、眼痛等症狀。桃仁能活血化瘀,改善肝經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通絡明目之效。

二、潤燥通便,輔助治療:通竅明目湯常用於治療因肝火上炎、血瘀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引起的目疾。而桃仁還有潤燥通便的功效,可以輔助治療因肝火上炎引起的便祕,緩解因便祕導致的頭部充血,從而達到通竅明目的效果。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消散瘀血。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視力模糊、眼部脹痛、頭昏眼花等症狀,紅花可起到改善作用。

此外,紅花還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眼部炎症或外傷導致的疼痛。因此,紅花在通竅明目湯中,可有效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通竅明目的功效。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氣健脾:黃耆為補氣之要藥,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脾氣虛弱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
  2. 升陽舉陷:黃耆性溫,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能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改善眼部血液供應,促進視力恢復。

因此,通竅明目湯加入黃耆,能從根本上改善因氣虛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達到通竅明目的功效。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目: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改善營養吸收,進而為藥物提供充足的氣血,使其更好地到達眼部,發揮通竅明目的作用。

2. 改善水濕,利水通竅:眼部疾病,常與水濕停滯有關。白朮燥濕利水,能化解眼部水濕,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通竅明目的效果。

通竅明目湯中包含水菖蒲,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通竅開竅: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通鼻竅,改善嗅覺,並能開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通竅明目的作用。

二、化濕醒脾: 水菖蒲亦具有化濕健脾的功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頭昏眼花、視物不清等症狀,進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寧心安神,益智開竅: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開竅的功效。對於因心神不寧、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茯神可起到鎮靜安神、清熱明目的作用,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視力恢復。

二、健脾益氣,化痰開竅:茯神兼具健脾益氣、化痰開竅之效。對於脾氣虛弱、痰濕阻滯導致的頭昏眼花、視物不清等症,茯神可起到補脾益氣、化痰開竅的作用,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通竅明目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通竅明目: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活血、通竅止痛之效。對於風寒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頭風頭痛、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明目通竅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改善眼部微循環: 川芎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代謝,有助於緩解眼部疲勞、視力下降等問題。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通鼻: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鼻竅所致的鼻塞、流涕、頭昏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暢通鼻竅,起到通竅的作用。
  2. 明目止痛: 細辛入足太陽膀胱經,可疏通經絡,改善眼部氣血循環,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消腫止痛,達到明目的效果。

通竅明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性味偏寒涼,容易傷脾胃,加入甘草可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被吸收利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與菊花、決明子等清熱明目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改善視力,達到通竅明目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竅明目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治療「暴盲症(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初期屬虛脫證者」。暴盲症在中醫理論中屬於突然視力喪失的急症,多因氣血逆亂、經絡阻塞或正氣虛脫所致,尤其此方針對「虛脫證」,意即患者可能伴隨氣虛血瘀、清竅失養的病機。

一、組成邏輯與功效分析

此方結合「補氣活血」與「開竅通絡」兩大方向,其組成可分為以下幾類作用:

  1. 補氣固脫

    • 麗參(人參)3錢、黃耆5錢:大補元氣,固脫益衛,針對虛脫證的氣虛根本。
    • 白朮2錢(炒)、甘草1錢:健脾益氣,助參、耆補中焦之氣,強化氣血生化之源。
  2. 活血化瘀

    • 當歸4錢、川芎3錢、桃仁3錢(炒)、紅花2錢:活血調經,化瘀通絡,改善眼底血脈瘀阻(如視網膜靜脈血栓)。川芎兼能上行頭目,引藥至病所。
  3. 開竅醒神

    • 菖蒲3錢、細辛2錢:芳香開竅,疏通眼部經絡。細辛辛溫走竄,助氣血上達於目;菖蒲化濕濁、醒神志,針對「昏亂」症狀。
    • 牙皂5分(沖服):峻烈開竅,破除痰瘀阻塞,但因其性烈,後期症狀緩解後需去除。
  4. 寧心安神

    • 茯神3錢:安神定志,兼助氣血運行,改善「昏亂」之症。
  5. 引經與輔助

    • 赤金、鏡砂:古代用於鎮驚安神,鏡砂(硃砂)為衣可鎮心安魂,赤金可能取其重鎮之性,但現代需注意重金屬毒性問題。

二、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虛脫證」的暴盲,推測病機為: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導致血瘀阻塞目絡(視網膜靜脈血栓),清竅失養而突發視力喪失。方中:

  • 以人參、黃耆峻補元氣,解決氣虛之本;
  • 當歸、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改善眼底血瘀標證;
  • 菖蒲、細辛、牙皂開竅通絡,衝破瘀塞;
  • 後期調整(去細辛、牙皂)加入楮實子、茺蔚子、生地等滋養肝腎,因久病易累及肝血腎精,轉為丸劑緩治以固療效。

三、加減與後續調理

原方註明「愈後頭疼目脹,不時昏亂者」需調整,推測此時瘀血漸消但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顯現,故:

  • 去細辛、牙皂:避免辛燥耗陰。
  • 加楮實子、茺蔚子:補肝腎明目;白芍、生地:滋陰柔肝;川羌:祛風止痛,緩解頭脹。
  • 改丸劑長期調理,鏡砂為衣取其鎮心安神之效(現今臨床應慎用)。

四、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初期以補氣活血、開竅救急為主,後期轉向滋養肝腎、鞏固療效。現代理解可能對視網膜循環障礙(如靜脈血栓)伴氣虛血瘀者,具備改善微循環、調節血流之潛在作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4錢,桃仁3錢(炒),紅花2錢,麗參3錢,黃耆5錢,白朮2錢(炒),菖蒲3錢,茯神3錢,川芎3錢,細辛2錢,甘草1錢。
愈後頭疼目脹,不時昏亂者,去細辛、牙皂,加楮實子5錢 、茺蔚子4錢 、川羌3錢 、白芍4錢 、生地8錢,以上加倍,共為丸,鏡砂為衣。每服3錢,1日2次,白水送下。雖不能光明如初,亦可保守
水煎,並用牙皂5分,鏡砂2分,赤金3張,共為細末,隨藥水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暴盲症(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初期屬虛脫證者。
  • 本方中桃仁、紅花、細辛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中黃耆、白朮、茯神、川芎、甘草均有補益作用,因此陰虛火旺、濕熱內蘊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失明視神經炎雙眼視力迅速下降,甚至視力喪失

相同名稱方劑


通竅明目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當歸4錢,桃仁3錢(炒),紅花2錢,麗參3錢,黃耆5錢,白朮2錢(炒),菖蒲3錢,茯神3錢,川芎3錢,細辛2錢,甘草1錢。 主治:暴盲症(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初期屬虛脫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