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豉湯
WU MEI C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肘後方》卷二,名見《外台》卷二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8%
脾經 8%
腎經 8%
肝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和解表裏,調和氣血: 淡豆豉性平,味甘,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調節脾胃,疏通氣血,與烏梅、甘草等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和解表裏、調和氣血的效果。
- 消食除積,緩解腹痛: 淡豆豉能消食除積,緩解腹痛,與烏梅的收斂止瀉功效相輔相成,有效治療因食積不化或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烏梅豉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氣虛弱、咳嗽不止、痰多稀薄的患者,烏梅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解暑熱。對於暑熱傷津、口渴咽乾、小便短赤的患者,烏梅可起到滋陰生津、清熱解暑的作用。
烏梅在烏梅豉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
主治功效
烏梅豉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出處
《外臺秘要》| 王燾
方劑組成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烏梅豉湯由以下兩味中藥組成:
- 淡豆豉(豉):七合(綿裹)
- 烏梅:十四枚(擘)
藥物功效分析
淡豆豉
淡豆豉,性味辛、甘、苦、平。具有解表、發汗、宣肺、止咳的功效。在方劑中,淡豆豉主要發揮其解表發汗的作用,以驅散病後餘邪。
烏梅
烏梅,性味酸、澀、平。具有收斂、生津、化痰、止瀉的功效。在方劑中,烏梅則主要發揮其收斂生津的作用,以滋養病後陰液,緩解虛煩。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烏梅豉湯主治「大病瘥後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此方以淡豆豉解表發汗,疏散餘邪;以烏梅收斂生津,滋陰除煩。二藥合用,一散一收,既能驅除病後餘邪,又能滋養陰液,恢復正氣,從而達到治療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的目的。
具體而言:
- 虛煩不得眠: 大病初癒,正氣尚未完全恢復,餘邪留戀,或陰液耗傷,均可導致虛煩不得眠。淡豆豉解表散邪,烏梅滋陰除煩,兩者配合,可有效緩解虛煩症狀。
- 腹中疼痛懊憹: 腹中疼痛懊憹,多與氣機不暢、陰液不足有關。淡豆豉宣暢氣機,烏梅酸斂生津,可緩解疼痛懊憹的症狀。
總結
烏梅豉湯是一個以淡豆豉和烏梅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大病癒後出現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等症狀。其治療原理為:淡豆豉解表發汗,疏散餘邪;烏梅收斂生津,滋陰除煩。二藥合用,標本兼顧,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豉7合,烏梅14枚。水4升,先煮梅,取2升半,納豉,取1升半,分2服。
(《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豉湯,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豉7合,烏梅14枚。 主治:大病癒後,虛煩不得眠,腹疼懊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