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膿桔梗散
XIAO NONG JU G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膿桔梗散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排膿止痛: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排膿止痛的功效。其味辛性平,入肺經,能宣肺氣,利咽喉,並能引導膿液排出,故可治療肺熱壅塞、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瘡瘍腫痛等症。
- 引藥下行,助消膿散結: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而桔梗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消膿散結的效果。
消膿桔梗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引藥上行:消膿桔梗散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而防風性微溫,能疏散風邪,引藥上行,促進藥力透達病所,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
- 緩解藥物毒性:方中桔梗、連翹、金銀花等藥性較寒涼,容易傷及脾胃,而防風性溫和,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消膿桔梗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桔梗性苦辛,味寒,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但其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桔梗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更好地保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可以配合桔梗更好地消腫止痛、排膿生肌。同時,甘草還能增強桔梗的藥效,使消膿桔梗散的療效更顯著。
消膿桔梗散中包含敗醬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效。
敗醬草味苦、性寒,入肺、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濕通淋的功效。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促進膿液排出,故常用於治療癰疽瘡瘍、乳腺炎、淋巴結炎、肺膿瘍等化膿性感染。
消膿桔梗散以桔梗、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藥物為主,加入敗醬草可加強清熱解毒、排膿消腫之效,提升整體療效。
消膿桔梗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化濕,消腫止痛: 厚朴性溫,味辛苦,具有行氣化濕、消腫止痛的功效。桔梗散主治肺熱壅盛、痰熱內阻所致的咳嗽、胸痛、膿痰等症,而厚朴可協助行氣散結,使肺氣通暢,痰熱得以降解,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燥濕化痰,促進排膿: 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化解肺部的濕熱,促進膿痰的排出,對於膿痰粘稠、不易咳出的情況,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消膿桔梗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止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止痛之效。桔梗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癰、乳癰等膿瘍病症,而生薑可以解毒散瘀,緩解疼痛,並助藥力達病所,促進膿液排出。
- 調和藥性: 桔梗散中藥材多偏寒涼,生薑則性溫,加入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提升藥物療效。
消膿桔梗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肉桂性熱,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消膿桔梗散多用於治療膿瘡、癰腫等熱毒壅滯之症,肉桂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散瘀消腫,加速膿液排出。
- 引藥入內,加速療效:肉桂性溫,能引藥入內,並能助其他藥物發揮其功效。消膿桔梗散中的桔梗、金銀花等藥物清熱解毒,肉桂能將這些藥物引導至病竈部位,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加速療效。
消膿桔梗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消膿桔梗散主要用於治療膿瘡、癰腫等外感熱毒引起的疾病。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有助於抵抗外感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 補氣活血,消腫止痛:人參還具有補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消膿桔梗散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還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膿桔梗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膿瘡常伴有寒邪阻滯,疼痛難忍。細辛可溫經散寒,止痛消腫,改善膿瘡的疼痛症狀。
- 引藥入肺: 細辛氣味辛香,能引藥入肺,促進藥物深入病竈,提高療效。消膿桔梗散中其他藥物如桔梗、金銀花等,多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品,細辛可助其發揮功效,更好地治療膿瘡。
消膿桔梗散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消膿桔梗散治療的癰疽瘡瘍往往伴隨局部寒凝血瘀,乾薑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助藥力,增強消腫止痛效果: 乾薑性溫,能助藥力,增強桔梗、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物的功效,起到消腫止痛、促進膿液外排的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膿桔梗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發背癰腫」,即背部癰疽腫毒之證。癰腫乃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然此方用藥溫散與清解並行,推測其主治偏於寒熱錯雜或陰疽久潰不斂者,藉溫托排膿、散結消腫之力,促使膿毒外泄、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行氣活血、透膿外達
- 桔梗為排膿要藥,宣肺氣以開泄腠理,引藥上行;
- 敗醬清熱解毒、活血排膿,與桔梗協力促膿液排出;
- 木佔斯(或為「木占斯」,待考,疑是樟科植物)傳統用於散瘀消腫,助通絡散結。
溫經散寒、托毒外出
- 乾薑、肉桂溫通經脈,改善氣血凝滯;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止痛,助藥力透達病所;
- 防風祛風勝濕,兼解表邪,防外邪內陷。
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 人參、炙甘草益氣健脾,增強正氣以托毒生肌;
- **厚朴(薑製)**行氣燥濕,兼顧中焦運化,防諸藥壅滯。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托排膿」為核心,結合「益氣散寒」與「活血消腫」之法。針對癰腫日久正虛、膿成難潰或潰後難斂之證,藉溫藥振奮陽氣以化腐,補氣藥扶助機體抗邪,配合行氣活血之品疏通經絡,使膿毒得排、氣血得復,瘡腫自消。
備考
若癰腫屬純陽熱毒熾盛者,此方溫藥比例偏高,或需配伍更多清熱解毒之品(如金銀花、連翹)以平衡藥性。然原方立意側重「虛寒夾瘀」之證,體現「托裡透膿」之傳統外科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桔梗(去蘆頭,炒)1兩,木佔斯1兩,防風(去叉)1兩,甘草(炙、銼)1兩,敗醬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細辛(去苗葉)1兩,乾薑(炮)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下,日3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膿桔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桔梗(去蘆頭,炒)1兩,木占斯1兩,防風(去叉)1兩,甘草(炙、銼)1兩,敗醬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細辛(去苗葉)1兩,乾薑(炮)1兩。 主治:發背癰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