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烏湯

首烏湯

SHOU W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痢瘧纂要》卷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9%
心經 17%
大腸經 14%
胃經 9%
腎經 7%
膽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首烏湯中包含何首烏,這是因為何首烏是該方劑的君藥,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黑鬚、強筋壯骨之功效。

方劑中以何首烏為君藥,主要針對頭髮早白、鬚髮早衰、腰膝痠軟等症狀。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歸肝、腎經,能滋陰補血、生精填髓,並能潤澤毛髮,從根本上改善頭髮早白問題。因此,何首烏成為首烏湯的核心藥材,為方劑的主導藥物,起到關鍵作用。

首烏湯中加入鬱李仁,是為了增強其潤腸通便之效。鬱李仁性平,味甘、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降脂降壓之功效。

首烏湯主要功效為滋補肝腎、烏髮黑髮、潤腸通便,但其滋補肝腎之性較強,可能導致腸胃燥熱,造成便祕。加入鬱李仁可緩解此弊端,其潤腸通便之效能可使藥性更平和,改善藥效。同時,鬱李仁也能幫助首烏湯中的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首烏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補血:首烏擅長補肝腎、烏髮黑髮,但性偏涼燥,易傷陰血。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又能調和藥性,避免首烏過於燥烈,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血、烏髮養顏的功效。

二、活血化瘀:當歸不僅補血,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有助於首烏更好地發揮其滋養肝腎、烏髮黑髮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首烏可能帶來的頭暈、乏力等副作用。

首烏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潤燥: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功效。首烏性溫,偏於補益,若單用首烏容易燥熱,火麻仁的加入可起到滋陰降燥、緩解首烏燥熱之弊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

二、潤腸通便:首烏湯常用於治療血虛、頭昏、鬚髮早白、腰膝酸軟等症狀,而火麻仁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提升療效。同時,也避免首烏補血過於滋膩而導致便祕。

首烏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助首烏滋補: 首烏性滋膩,容易阻滯氣機,影響藥效發揮。枳實味苦酸,性寒,具有行氣消積、通泄腸胃之效。加入枳實可助首烏行氣活血,使補而不滯,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腎的功效。
  2. 緩解首烏副作用: 首烏補益之性強,服用過度容易出現腹脹、便祕等副作用。枳實能通利大腸,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緩解首烏可能造成的消化不良和便祕等問題,提高藥物安全性。

因此,首烏湯中加入枳實,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減少副作用,是合理的配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首烏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痢不應攻下而後重秘迫難支者」,意指患者出現痢疾症狀(如下痢、裡急後重),但不宜用峻下攻伐之法,卻又因腸道氣滯、津液不足,導致排便困難、肛門墜迫不適。此時需潤腸通便兼調氣血,而非單純瀉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何首烏(5錢)

    • 爲君藥,性味甘澀微溫,歸肝腎經,傳統用於養血潤腸、補益精血。
    • 其潤而不燥的特性,能緩解腸道津枯之便秘,尤其適合血虛腸燥者。
  2. 火麻仁(2錢)、鬱李仁(1錢半)

    • 二者均爲潤下藥,質潤多脂,能潤滑腸道、緩解燥結。
    • 鬱李仁兼有降氣利水之效,助通便之餘,亦能疏利腸道氣機。
  3. 當歸(1錢半)

    • 補血活血,助何首烏養血潤燥,並改善腸道血行,緩解因血虛導致的腸腑功能失調。
  4. 枳實(7-8分)

    • 少量用之,行氣破結,調暢腸道滯氣,以解「後重秘迫」之窘迫感。
    • 與潤下藥相配,既防滋膩礙氣,又加強通導之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潤下為主,行氣為輔」,針對津虧血虛、腸道失潤之證,透過養血潤腸(何首烏、當歸、火麻仁)、降氣通便(鬱李仁、枳實)的配伍,溫和解決「不宜攻下卻秘迫難支」的矛盾。尤其適合體虛或久痢傷陰後,腸道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虛性滯澀症狀。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5錢,鬱李仁1錢半,當歸1錢半,火麻仁2錢,枳實七8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貧血瘧疾慢性肝炎脖子頸項酸痛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

相同名稱方劑


首烏湯, 出處:《痢瘧纂要》卷九。 組成:何首烏5錢,鬱李仁1錢半,當歸1錢半,火麻仁2錢,枳實7-8分。 主治:痢不應攻下而後重秘迫難支者。

首烏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 組成:首烏5錢,牛膝3錢,萆薢1錢,澤瀉1錢,甘草1錢。 主治:頸項強痛,屬肝血虛,肝火旺,筋燥強急者。

首烏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首烏18g,生地15-31g,丹皮9g,赤芍9g,當歸9g,旱蓮草31g,女貞子9g。 主治:脂溢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