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鬱李仁湯

當歸鬱李仁湯

DANG GUI YU LI R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6%
大腸經 14%
胃經 13%
心經 10%
肺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5%
腎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小腸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鬱李仁湯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此方常用於治療血虛津虧,腸燥便祕,故加入鬱李仁以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便,解決便祕問題。
  2. 活血化瘀:鬱李仁亦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當歸具有補血活血之效,與鬱李仁搭配,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緩解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

當歸鬱李仁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腸燥便秘、血虛津虧之症。其中,皂莢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辛、鹼,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皂莢能開竅、潤腸通便,並能祛風解毒。在當歸鬱李仁湯中,皂莢與當歸、鬱李仁等藥相配,旨在增強潤腸通便之效,並輔助調節腸道機能,促進排便。同時,皂莢的開竅作用,可助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綜合調治的效果。但因其有毒性,應用時需注意劑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在整個方劑中,皂莢的加入,使該方既能滋養陰血,又能順利通便,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解氣滯血瘀: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之功效。當歸鬱李仁湯主要針對血瘀不通、經絡阻滯之症,枳實的加入有助於疏通氣機,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血瘀狀態。
  2. 配合其他藥物:枳實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鬱李仁等相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提高藥效。例如,枳實能幫助當歸活血化瘀,並與鬱李仁共同潤腸通便,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筋通絡,止痛止癢: 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疏筋通絡、祛風濕、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緩解因肝鬱氣滯、血瘀不通所引起的疼痛,如腰膝痠痛、四肢麻木等。
  2. 配合當歸,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善於補血活血,而秦艽性寒,可緩解當歸的溫性,避免燥熱,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血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對於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

當歸鬱李仁湯方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腸通便,滋養血脈: 火麻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養血脈的功效。其油脂豐富,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並能滋陰養血,緩解便祕所致的燥熱、口渴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當歸鬱李仁湯以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為主要功效,火麻仁的加入則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於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火麻仁與當歸、鬱李仁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癒效果。

當歸鬱李仁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調經:當歸為婦科常用藥,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之效。方中鬱李仁性滑潤,可潤腸通便,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改善腸道功能。
  • 養血潤燥:當歸能補血養血,潤燥生津,與鬱李仁合用,可滋養腸道,緩解便祕所致的燥熱,起到滋潤腸道、通便的效果。

當歸與鬱李仁相配伍,不僅能改善腸道功能,更能滋養氣血,從內而外調理身體,是治療便祕兼有血虛症的經典方劑。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方中鬱李仁燥性偏於燥烈,容易傷陰,而生地黃可緩解燥熱,保護陰液,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2. 活血化瘀: 生地黃能養血活血,與當歸、鬱李仁共同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通經止痛的效果。

因此,生地黃在當歸鬱李仁湯中起到滋陰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使方劑的藥性更加協調,提高療效。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具有燥濕健脾之效。方中鬱李仁、當歸等藥性偏寒潤,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濕氣內生。蒼朮加入可起到燥濕健脾的作用,促進脾胃運化,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影響療效。
  2. 祛風止痛:蒼朮亦有祛風止痛之效。方中以當歸、鬱李仁等藥物滋陰潤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蒼朮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鬱李仁雖有潤腸通便之功,但對於熱結便祕效果有限。大黃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瀉熱通便之力,使腸道通暢,促進鬱李仁等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活血化瘀: 大黃除了瀉熱通便之外,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當歸鬱李仁湯常用於血瘀氣滯所致的便祕,大黃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改善便祕症狀。

當歸鬱李仁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通調水道: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通調水道之功。方中鬱李仁潤腸通便,但易致滑泄,澤瀉可佐之利水滲濕,避免過度滑瀉,並兼顧利水消腫,使藥力更加平衡。
  2. 健脾利濕,助運脾陽:澤瀉亦兼具健脾利濕之效,可助脾陽運化水濕,防止濕邪阻滯脾胃,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與當歸、鬱李仁等藥物相配,可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鬱李仁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漏伴隨便硬、排便努責後直腸脫垂(大腸頭下血)、疼痛劇烈難忍,成因於腸道燥熱結滯、津液不足所致之便秘。其病機關鍵在於「燥熱瘀結於下焦」,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肛門局部瘀血腫痛,兼見腸道失潤而大便艱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瀉下通便組

  • 鬱李仁、麻仁:質潤多脂,潤滑腸道,針對「腸燥」緩解便硬。
  • 大黃(煨):瀉熱通便,煨製後減其峻烈,兼能活血祛瘀,化解「結熱」。
  • 皂角仁:辛潤通竅,局部刺激腸壁促進蠕動,與鬱李仁協力通便,並直達肛門緩解痔腫。

2. 活血止痛組

  • 當歸梢:專行下部,活血散瘀,改善肛門氣血壅滯之腫痛。
  • 生地黃:涼血滋陰,既清熱又防燥藥傷陰,輔助當歸和血。

3. 祛濕理氣組

  • 蒼朮、澤瀉:健脾燥濕、滲濕下行,針對「酒濕面」等濕熱源頭,減輕肛門濕熱腫脹。
  • 枳實:破氣消積,推動腸道滯氣,助大黃通腑瀉濁。

4. 疏風緩急組

  • 秦艽:祛風濕、舒筋絡,古代認為痔痛與風邪有關,此藥能緩解肛門筋肉拘急。

[配伍思路]
全方以「潤下瀉熱」為主軸,結合「活血祛濕」:

  • 潤燥攻下:鬱李仁、麻仁、皂角仁潤腸,配大黃瀉熱,共治腸燥便結。
  • 標本兼治:當歸梢、生地黃治局部瘀血;蒼朮、澤瀉調中焦濕阻;秦艽防風邪內襲,避免努責時氣血逆亂。
  • 劑量特點:大黃僅用3分(煨製),皂角仁另研末後調服,均為減其峻性,使瀉下之力緩而持久,符合痔漏患者正虛不耐猛攻的特性。

此方體現「通腑不傷血,祛瘀兼潤燥」的治法,適用於痔疾急性期屬濕熱瘀結兼陰血不足者。

傳統服藥法


鬱李仁1錢,皂角仁1錢,枳實7分,秦艽5分,麻仁5分,當歸梢5分,生地黃5分,蒼朮5分,大黃(煨)3分,澤瀉3分。上銼,如麻豆大。
除皂角仁別為末,水3盞,煎至1盞,去滓,入皂角仁末調,空心、食前服之。
避風寒,忌房事、酒濕面、大辛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當歸鬱李仁湯是一首比較溫和的中藥方劑,一般人群均可服用。但孕婦、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鬱李仁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鬱李仁1錢,皂角仁1錢,枳實7分,秦艽5分,麻仁5分,當歸梢5分,生地黃5分,蒼朮5分,大黃(煨)3分,澤瀉3分。 主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腸頭下血,苦痛不能忍,結熱腸燥不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