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烏丸

SHOU W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傷續斷方》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2%
胃經 8%
心經 8%
脾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首烏丸以「何首烏」為主要成分,乃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所需相符。

何首烏味苦甘,性微溫,入肝、腎經。其主要功效為補益精血、烏髮黑鬚、強筋骨、滋陰降火。首烏丸以何首烏為主藥,正是利用其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之效,用以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頭髮早白、鬚髮早衰、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血虛等症。

此外,何首烏亦有促進毛髮生長之效,故可改善因腎虛血虧而導致的頭髮脫落或白髮過早出現。

首烏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瀉火通便、消積導滯之功效。首烏丸主要功效為滋補肝腎、烏髮黑髮,但若患者同時存在肝火旺盛、便祕等症狀,則可加入牽牛子以清熱瀉火、通利大便,輔助首烏丸發揮療效。
  2. 引藥下行:牽牛子具有較強的通便作用,能促進腸胃蠕動,將藥物引導至下焦,有助於首烏丸藥效的充分發揮,更好地滋補肝腎,達到烏髮黑髮的功效。

首烏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下行: 首烏丸以滋補肝腎為主,但若藥力停滯於上,難以到達病竈。川牛膝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引經下行、通利關節的作用,可引導首烏藥力下行,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2. 活血通絡: 川牛膝還有活血通絡、祛風濕的功效,可輔助首烏滋補肝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尤其對於肝腎虧虛、腰膝酸軟、風濕痹痛等病症,川牛膝的加入更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首烏丸為傳統中醫補血養髮之名方,主要成分為製何首烏,其性溫味甘澀,善於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方中加入薄荷,看似與首烏丸主調不同,實則別具深意。薄荷性涼,味辛,能疏風散熱、清頭目,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口乾舌燥有獨特療效。在首烏丸中,薄荷不僅可平衡製何首烏之溫性,防止補而過燥,還能引導藥力上行至頭部,增強藥物對頭髮和頭皮的滋養效果。此外,薄荷的清新氣味亦有助於改善服用補藥時可能產生的膩感,使整體藥效更趨完善。這種配伍,體現了中醫“寒溫並用,升降相因”的治療原則,彰顯了中藥方劑配伍的精妙。

首烏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滋補肝腎,黑髮烏鬚,以及強筋健骨。方中之所以包含烏頭,乃因其特殊藥性。烏頭,又名川烏、草烏,性熱味辛,有毒,歸心、肝、腎經。雖有大毒,但經炮製後可減輕毒性,增強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效。在首烏丸中,烏頭與何首烏相配,既可增強何首烏補益肝腎之力,又能利用其散寒通絡特性,改善因寒濕阻滯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酸楚等症狀。然而,由於烏頭之劇毒,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遵循專業醫師指導,以免發生中毒等不良反應。

首烏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首烏丸以補益肝腎為主,但若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消食,健脾和胃,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
  2. 疏肝解鬱:首烏丸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補血藥,若肝氣鬱結,則易致血行不暢。木香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有助於疏通肝氣,使血行暢通,更好地發揮滋補肝腎的功效。

首烏丸為傳統中醫用以滋補肝腎、黑髮養顏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其中,皂莢(皂角)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辛溫,入肺、大腸經,具有通利二便、開竅醒腦、驅風解毒之效。在首烏丸中,皂莢主要發揮兩大作用:一是增強方中其他藥材的吸收與運行,因其能通利氣道,促進藥物的有效成分迅速達到病灶;二是以其清潔特性,幫助清理頭皮與毛囊,配合何首烏等滋補藥材,共同達成養髮固髮之目的。此外,皂莢還能調節體內環境,改善因風濕熱毒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全面促進頭部血液循環,使首烏丸的功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首烏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功效

  • 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和劑局方》記載首烏丸「專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久服黑鬚發,堅陽道,令人多子,輕身延年。」
  • 治風損:《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提到首烏丸可用於「治風損寬筋」。
  • 治風活血,潤肌膚:《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風活血,壯筋骨,潤肌膚」。
  • 治腳膝,理風虛,悅顏色,補益:《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腳膝,壯筋骨,烏髭鬢,理風虛,悅顏色,補益」。
  • 治風腳軟,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風腳軟。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
  • 益精養血,化虛痰,烏鬚髮,消癰腫,療頭面風瘡,瘰癧,五痔,破傷出血,婦女帶下,產後諸疾:《本草簡要方》記載首烏丸能「主治益精養血。強筋骨。化虛痰。烏鬚髮。消癰腫療頭面風瘡瘰癧五痔破傷出血。婦女帶下產後諸疾」。
  • 治腦風鼻息不通,清涕流出,及諸風疾:《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腦風鼻息不通。清涕流出。及諸風疾」。
  • 治脾肺風,並惡風等疾:《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脾肺風。並惡風等疾」。
  • 治風氣留滯,皮膚不仁,鬚眉墮落,多生瘡癬,身體瘙癢等:《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風氣留滯。皮膚不仁。鬚眉墮落。多生瘡癬。身體瘙癢等」。
  • 治瘰癧久不瘥:《聖濟總錄》記載首烏丸能「治瘰癧久不瘥」。
  • 治風毒瘰癧:《奇效良方》記載首烏丸能「治風毒瘰癧」。
  • 治肺風,面赤鼻赤:《奇效良方》記載首烏丸能「治肺風,面赤鼻赤」。
  • 治男子元臟虛損,發白再黑,填精補髓:《奇效良方》記載首烏丸能「治男子元臟虛損,發白再黑,填精補髓」。
  • 解毒,消腫:《醫說》記載王仲禮服何首烏丸的案例,說明其可能有解毒消腫之效。
  • 治血痔:《聖濟總錄》記載何首烏丸方能「治血痔」。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記載,首烏丸的功效主要體現在補益肝腎、益精養血、祛風通絡、解毒消腫等方面。

  1. 補益肝腎、益精養血:方中主藥何首烏,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為君藥。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且能引藥下行,為臣藥。兩藥合用,可增強補益肝腎、益精養血之功。此為治療「精血虧虛」證的基礎。

  2. 祛風通絡:方中牽牛子利水通便,烏頭溫經止痛,祛濕除痹,薄荷解熱鎮痛,疏風散寒,木香行氣健脾,調和脾胃,川牛膝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諸藥合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效。此為治療「風邪」相關病症的關鍵。

  3. 解毒消腫:古籍中記載首烏丸可治療瘰癧、瘡瘍等病症,可能與方中何首烏、牽牛子等藥材的解毒消腫作用有關。此外,《醫說》中王仲禮服何首烏丸的案例,也提示了其可能的解毒消腫作用。

總結

首烏丸是一個以補益肝腎、益精養血為基礎,兼具祛風通絡、解毒消腫功效的方劑。其主治病症涵蓋精血虧虛、風邪侵襲所致的多種病症,包括腰膝痠軟、鬚髮早白、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然而,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性,對疾病的認識和分類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因此,首烏丸的具體應用還需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辨證論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10斤(黑豆半升,同蒸熟),牽牛子10兩(炒),牛膝20兩,薄荷20兩,川烏2兩,青木香5兩,皂角2斤(1斤燒存性,1斤蜜炙用)。寬筋。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蔥湯或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首烏丸有補益肝腎、通經活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相關疾病


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腰痛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首烏丸,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首烏62g,當歸62g,女貞子62g,旱蓮草62g,菟絲子62g。 主治:斑禿。

首烏丸,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何首烏10斤(黑豆半升,同蒸熟),牽牛子10兩(炒),牛膝20兩,薄荷20兩,川烏2兩,青木香5兩,皂角2斤(1斤燒存性,1斤蜜炙用)。 主治:寬筋。主治:風損。

首烏丸, 出處:《中國藥典》。 組成:何首烏(制)360g,地黃20g,牛膝(酒制)40g,桑椹清膏70g,女貞子(酒制)40g,墨旱蓮清膏48g,桑葉(制)40g,黑脂麻16g,菟絲子(酒蒸)80g,金櫻子清膏70g,補骨脂(鹽炒)40g,豨薟草(制)80g,金銀花(制)20g。 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烏鬚發。主治:肝腎兩虛,頭暈目花,耳鳴,腰酸肢麻,須發早白,高血脂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