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丸

TAN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9%
肺經 19%
心經 16%
肝經 10%
腎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檀香丸中包含檀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芳香開竅,醒神安神: 檀香氣味芬芳,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能提升丸劑的整體功效。

二、 溫中止痛,行氣活血: 檀香具溫中止痛、行氣活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在方劑中,檀香可與其他溫裏止痛、行氣活血的藥材相配合,增強藥效。

檀香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檀香丸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痰少咽乾等症,杏仁的加入可增強其潤肺止咳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宣肺通竅:杏仁有宣肺通竅之效,可幫助痰液排出,促進氣血流通。檀香丸中加入杏仁,可有效緩解鼻塞、頭昏等症狀,使藥效更為顯著。

檀香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配合檀香等藥物,能有效緩解肺氣不固、咳嗽氣喘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入肝經,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因此,烏梅在檀香丸方劑中起到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檀香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散寒止痛: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邪的作用,可緩解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檀香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紫蘇葉的加入,可增強其祛風散寒的效果,並促進藥效的發揮。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檀香丸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紫蘇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紫蘇葉可解魚腥味,若丸藥中含有魚腥草等藥材,紫蘇葉可以有效降低其異味,並提升藥效的吸收率。

檀香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理氣: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檀香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血瘀等症,而茴香的溫中理氣作用可以幫助改善這些症狀,促進脾胃功能。
  2. 消食化積:茴香亦能消食化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配合檀香丸中的其他藥材,可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脾胃不適。

因此,茴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檀香丸的溫中理氣、消食化積之功效,使其更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檀香丸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原因如下:

  1. 相輔相成:百藥煎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而檀香丸則以溫補氣血、行氣止痛見長。兩者結合,可取長補短,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2. 針對病症:檀香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而百藥煎則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檀香丸中包含百藥煎,可有效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檀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檀香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相配,能起到緩解寒性, 調和藥性,使藥效更溫和,不易損傷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健脾等功效,與檀香配合,能夠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痛等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作為中藥中的常用藥材,其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在檀香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檀香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我們可以分析「檀香丸」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 《聖濟總錄》記載:「治心常忪悸,恐懼多忘。」

    表明此方主要針對心神不安、容易驚恐、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 《奇效良方》記載:「解暑毒。」

    表明此方也有解暑毒的功效。

治療原理

綜合「檀香丸」的組成和古文記載的功效,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安神定志:

    • 方中檀香為主藥,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定喘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肺主氣,與魄相關,肺氣充足則魄安,檀香的溫肺作用有助於安定心神,緩解「忪悸」、「恐懼」等症狀。
    • 烏梅收斂固澀,可以收斂耗散的心神,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安的狀態。
    • 百藥煎補腎壯陽、滋陰養血,腎藏精,精化氣,氣生神,百藥煎通過補益腎精,間接滋養心神。
  2. 降氣平喘,暢通氣機:

    • 杏仁潤燥滑腸、降氣平喘。氣機順暢則心神得安,杏仁的降氣作用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安的症狀。
    • 紫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有助於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進而改善心神不安的狀態。
  3. 補益氣血,滋養心神:

    • 百藥煎補腎壯陽、滋陰養血,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心神不安、記憶力減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甘草調和諸藥,並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使全方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4. 利尿消腫,祛風除濕

    • 茄子根利尿消腫、祛風除濕,可以改善暑濕症狀。
    • 茴香散寒行氣,溫腎散寒,有助於緩解暑熱所致的不適。

總結

「檀香丸」以檀香為主藥,配伍杏仁、烏梅、紫蘇葉、茄子根、百藥煎、甘草等藥材,通過安神定志、降氣平喘、補益氣血、利尿消腫,祛風除濕等作用,達到治療心常忪悸、恐懼多忘、解暑毒的效果。其配伍精妙,兼顧了心神的內外因素,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檀香末1錢,杏仁(去皮)2錢半,烏梅肉2兩,紫蘇葉1兩,茴香3錢半,百藥煎2錢半,甘草1兩半。解暑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非時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檀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檀香3兩,菖蒲1兩,犀角(鎊)1兩,天竺黃(研)1兩,生乾地黃(焙)1兩,蘇合香油1兩,桂(去粗皮)3兩半,甘草(炙)3兩半,白茯苓(去黑皮)3兩半,人參1兩半,遠志(去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 主治:心常忪悸,恐懼多忘。

檀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 檀香丸(《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別名:含化丸組成:檀香末1錢,杏仁(去皮)2錢半,烏梅肉2兩,紫蘇葉1兩,茴香3錢半,百藥煎2錢半,甘草1兩半。主治:解暑毒。 。 主治:解暑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