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應丹

SHEN Y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2%
大腸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7%
心經 15%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砒石,這在現代醫學中看似充滿爭議。砒石,即三氧化二砷,古時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砒石的藥理作用源於其特定的寒涼特性,能夠有效地對抗某些病症,例如熱毒引起的炎症。

然而,砒石的毒性特質使其在使用中需格外小心,尤其是劑量的掌握。古代醫學家通常會將砒石與其他草藥相結合,通過配伍的方式來平衡其毒性,達到治療效果。因此,神應丹中的砒石並非單一使用,而是被包裹在傳統醫學的複雜理論和實踐中。

雖然現代人對砒石的使用持謹慎態度,但在古代醫學背景下,其存在是基於當時對疾病和治療的理解,反映了中醫在探索疾病和藥物特性上的智慧。如今,對於這類方劑的研究,應結合現代科學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驗證。

神應丹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神應丹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癰疽腫毒等症,而綠豆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情,促進傷口癒合。
  2. 緩和藥性: 神應丹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例如金銀花、連翹等,容易造成燥熱傷陰。綠豆性寒,能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主治功效


神應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神應丹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功效主治各有不同,但皆與風、癇、喘、熱、瘡等症狀有關。總結如下:

1. 治諸癇、風癇、心癇病:

  • 《衛生寶鑒》《御藥院方》、**《醫學綱目》皆記載神應丹可治諸癇。《醫學綱目》**還特別指出羅知悌的“參朱丸”和神應丹均治風癇,大有神效,且特別提到神應丹組成包含辰砂(即硃砂)。
  • 治療原理: 癇症多與肝風內動、痰火上擾有關。辰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驚癇有較好的療效。結合其他醫書中提到的狐肝、烏鴉、鴟梟、白礬、野狸、生犀角末等藥材,推測此類神應丹可能具有息風止痙、清熱化痰、解毒的綜合作用。

2. 治肺氣喘急,晨夕不得睡,不問新久:

  • **《世醫得效方》**記載的神應丹,由砒石和綠豆組成,主治肺氣喘急,不論新病還是久病。
  • 治療原理: 砒石具有較強的毒性,古代用於治療哮喘,可能是取其“以毒攻毒”之意,通過刺激機體產生反應來緩解症狀。綠豆則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毒素,減輕肺部負擔。但現代醫學已不主張使用砒石治療哮喘。

3. 出箭頭魚骨針麥芒等:

  • **《衛生寶鑒》《本草綱目》**記載的“萬聖神應丹”,使用莨菪科植物,主治箭頭等異物入體。
  • 治療原理: 莨菪科植物(如天仙子)具有麻醉、鎮痛、解痙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放鬆局部肌肉,使異物更容易取出。同時,外用可能也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4. 治諸風、一切頑風:

  • **《衛生寶鑒》指出神應丹可治諸風心癇病。《本草綱目》**記載的神應丹使用生草烏頭、生天麻,主治一切頑風。
  • 治療原理: 生草烏頭和生天麻都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疼痛、麻木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5. 治氣血不和,壅遏為瘡,高腫赤痛,兼痰兼郁,兼寒兼濕:

  • **《瘍醫大全》**記載的神應丹,使用小雄鯽魚、鮮山藥、連須大蔥頭,主治各種瘡瘍。
  • 治療原理: 此方中,鯽魚、山藥、大蔥頭均具有一定的消腫、活血、通絡作用,可能通過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瘡瘍癒合。

6. 治經不行有實熱,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等:

  • **《濟世神驗良方》**記載的神應丹主治實熱導致的月經不調。
  • 治療原理: 此處雖未明言藥物組成,但根據症狀推測,可能使用了清熱涼血、活血調經的藥物。

7.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等:

  • **《雜病廣要》**記載的神應丹主治虛勞客熱,並提到加入血竭。
  • 治療原理: 此處也未明言藥物組成,但虛勞客熱多與陰虛內熱有關,推測可能使用了滋陰清熱的藥物。血竭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虛勞症狀。

8. 治盤腸產、產後子腸不收:

  • **《驗方新編》**記載的神應丹(又名萬全膏),使用蓖麻子和麝香,用於催產和治療產後子腸不收。
  • 治療原理: 蓖麻子具有滑腸、催產的功效,外用可能通過刺激局部肌肉收縮來幫助生產和子宮復位。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的功效,可能也有助於促進子宮收縮。

9. 治結喉生核:

  • **《幼科發揮》《續名醫類案》**記載的神應丹用於治療結喉上生核,即甲狀腺腫大。
  • 治療原理: 方中芩、連、梔子、貝母、昆布、海藻、桔梗、麥芽、薄荷、紫背天葵、元參、連翹、瞿麥等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化痰利咽的功效,對於熱毒痰瘀互結所致的結喉腫大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結:

神應丹並非一個固定的方劑,而是在不同醫書中以相同或相似名稱出現的不同方劑的統稱。這些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主治各有差異,但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來達到治療目的。

從整體上看,這些神應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

  • 清熱解毒: 多個方劑中都使用了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如綠豆、辰砂、黃芩、黃連等。
  • 息風止痙: 針對癇症,使用了具有鎮靜安神、息風止痙作用的藥物,如辰砂、狐肝等。
  • 祛風除濕: 針對風症,使用了具有祛風除濕作用的藥物,如草烏頭、天麻等。
  • 活血化瘀: 部分方劑使用了活血化瘀的藥物,如血竭、麝香等,用於治療瘡瘍、產後子腸不收等症。
  • 軟堅散結: 針對結喉腫大,使用了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藥物,如昆布、海藻等。
  • 以毒攻毒: 如砒石用於治療哮喘,但此法現已不主張使用。
  • 麻醉鎮痛: 如莨菪科植物用於出箭頭,可能有麻醉、鎮痛、解痙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古方中使用的部分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或藥性猛峻,如砒石、生草烏頭、蓖麻子等,現代中醫臨床應用需謹慎,並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可盲目套用古方。同時,由於缺乏現代藥理學和臨床試驗的驗證,這些古方的療效和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4錢,甘草4錢,巴豆(燈燒存性),盆消各2錢,輕粉2錢,豆豉1兩(慢火炒),五靈脂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溫齏汁送下。續後空咽津3-5次,禁飲食少時,覺咽喉微暖效。心腹急痛,溫酒下2丸,未效再服,得利尤良;帶下,以溫酒下2丸,或大便流利再服。
方中薄荷葉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肺結核腳氣病癲癇白帶心內膜炎卵巢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丹,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附子大者10個。 主治:腳氣。

神應丹,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砒石1兩,綠豆6錢。 主治:肺氣喘急,晨夕不得睡,不問新久。

神應丹, 出處:《胎産心法》卷中。 組成:蓖麻子7粒(去殼)。 主治:催生。主治:難産,並交骨不開。

神應丹, 出處:《綱目》卷十七引《乾坤秘韫》。 組成:生草烏頭、生天麻(洗)各等分。 主治:一切頑風。

神應丹, 出處:《衛生寶鑑》卷九。 組成:狐肝1具,烏鴉1隻,鴟枭1個,白礬1兩(生),生犀角1兩,野狸1個(去腸肚、皮毛,入新罐內,黃泥固濟,炭火煨令焦黃色)。 主治:諸風,心癇病。

神應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大黃2兩(醋2碗,煮乾,曬),血竭5錢,桃仁5錢,紅花5錢。 主治:婦人經脈不行,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頰赤心怯,潮熱,胸膈不利,減食多渴,咳嗽,唾稠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