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蕪荑散

BAI WU Y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心經 16%
胃經 16%
腎經 13%
肝經 12%
肺經 10%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蕪荑散中含有蕪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祛風止癢之效。蕪荑性味辛溫,入肺經,能疏風解表、止癢消腫。對於因風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蕪荑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頭癬、陰囊濕疹等皮膚病。因此,白蕪荑散中加入蕪荑,可以起到祛風止癢、殺蟲止癢的雙重作用。

白蕪荑散中含有附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之效。白蕪荑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溼困脾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附子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2. 扶正祛邪: 附子能補益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可扶正祛邪,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蕪荑散中包含檳榔,其原因如下:

  1.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能消食積、化癥瘕,並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白蕪荑散多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檳榔在此起到消積化滯的作用。
  2. 降逆止嘔:檳榔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食積阻滯導致的嘔吐,檳榔能起到緩解作用。白蕪荑散中加入檳榔,可增強其止嘔的效果。

白蕪荑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燥濕: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之效。方中白蕪荑善於燥濕止癢,但易傷津液,而橘皮的理氣作用可疏肝解鬱,促進氣血運行,並有助於濕邪的排出,防止燥性過強而傷及正氣。
  2. 調和脾胃: 橘皮入脾經,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方中白蕪荑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加入橘皮可溫中和胃,防止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白蕪荑散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 白蕪荑散主治脾虛泄瀉,而乾薑性溫,入脾經,具有溫脾止瀉之效。其溫陽散寒,可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助藥力: 方中其他藥物如白蕪荑、山藥等,性偏寒涼,乾薑的溫性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同時也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白蕪荑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助陽溫散寒: 白蕪荑散主治寒濕痹痛,而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其溫陽之力可助白蕪荑散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寒濕引起的痹痛症狀。

2. 溫腎助陽: 白蕪荑散中含有補腎藥物,如白朮、茯苓等,而肉桂亦具有溫腎助陽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增強補腎效果,以更有效地緩解寒濕痹痛症狀。

白蕪荑散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基於其 行氣止痛溫腎壯陽 的功效。

白蕪荑散旨在治療寒濕凝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零陵香性溫,入肝、腎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驅散寒濕,緩解腹痛。同時,零陵香也能溫腎壯陽,對於寒濕導致的陽虛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蕪荑散中加入零陵香,既能針對寒濕凝滯,又能溫補腎陽,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蕪荑散中加入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風止痛:安息香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經散寒之效。白蕪荑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牙痛、齒齦腫痛,安息香可驅散寒濕,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消腫止膿:安息香亦有消腫生肌、排膿止腐之效。白蕪荑散中若有膿腫,安息香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故白蕪荑散中加入安息香,可發揮驅風止痛、消腫止膿之功效,提升療效。

白蕪荑散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理氣,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肝經,具有溫脾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白蕪荑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積不消等症,而茴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因此成為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 協同作用:白蕪荑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蕪荑、厚朴、枳實等,大多偏於清熱燥濕、化痰降氣,而茴香的溫性則可以平衡方劑的寒涼性質,避免藥性過寒,同時也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蕪荑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主治: 氣注刺痛、小兒寸白蟲。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白蕪荑散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分別針對“氣注刺痛”和小兒“寸白蟲”兩種病症,但其核心藥物均為蕪荑

一、針對“氣注刺痛”的白蕪荑散:

此方劑組成未在提供的文獻中完整列出,僅知包含蕪荑、附子以及其它藥物,並提及“一方加附子一兩(裂去皮臍)”。根據已知組成分析如下:

  • 蕪荑: 為君藥,其功效為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直接針對“氣注刺痛”的病機。
  • 附子: 炮製後可溫經散寒、補火助陽,加強行氣止痛的功效,推測為臣藥。

由於缺乏完整的組成信息,尚無法完全推斷其餘藥物的具體功效,但可推測該方以蕪荑和附子為主,輔以其他活血行氣、溫經散寒之藥,以達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目的。

二、 針對“小兒寸白蟲”的白蕪荑散:

此方劑包含:

  • 白蕪荑: 為君藥,推測其在此方中的主要功效是殺蟲。
  • 狼牙草: 具體功效不明,推測可能具有驅蟲或輔助殺蟲的作用。
  • 白蘞: 根據現代研究,白蘞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推測在此方中可能起到輔助清除蟲體、改善腸道環境的作用。

此方以苦酒調服,苦酒即醋,酸性環境不利於寄生蟲生存,同時可增強藥效。整體而言,此方以白蕪荑為君,配合狼牙草、白蘞,並以苦酒增效,達到驅蟲的目的。

三、另一則關於“東行茱萸根皮、桃白皮”的方劑:

文獻中提及了“東行茱萸根皮(四兩),桃白皮(三兩)”的方劑,並未明確指出方名,也未明確指出與白蕪荑散的關係。根據藥物組成分析:

  • 東行茱萸根皮: 吳茱萸根皮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痛的功效。東行者,一般認為藥效更強。
  • 桃白皮: 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此方推測也是針對疼痛類疾病,但與白蕪荑散的組成和主治存在差異,可能為另一則獨立的方劑。

總結: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白蕪荑散,針對“氣注刺痛”和“小兒寸白蟲”的方劑組成有所不同,其核心藥物均為蕪荑,分別取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和殺蟲的功效。由於針對“氣注刺痛”的白蕪荑散組成不完整,其餘藥物的功效及整體治療原理尚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白蕪荑1兩半, 狼牙草1兩, 白蘞半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以苦酒2合,空腹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蕪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白蕪荑1兩半,狼牙草1兩,白蘞半兩。 主治:小兒寸白蟲。

白蕪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白蕪荑(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檳榔(煨,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零陵香1兩,安息香(研)半兩,茴香子3分。 主治:氣註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