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命丸
GUI M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8.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命丸中加入橘皮,主要考量其理氣消脹、寬胸散結的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藥性疏肝理氣,能行氣止痛,消除胸腹脹滿,緩解氣機鬱滯,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運行全身,促進藥效發揮。
此外,橘皮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歸命丸方中使用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陽氣回升: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歸命丸主治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所致的陽虛症狀,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肉桂能溫補腎陽,助陽氣回升,改善陽虛症狀。
- 通陽化氣,促進氣血流通: 肉桂味辛,性熱,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歸命丸中加入肉桂,有助於溫通血脈,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陽虛所致的四肢冰涼、面色蒼白等症狀。
歸命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燥濕化痰之功效。歸命丸主治痰熱內擾之症,如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濁,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 降逆止嘔: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止咳化痰,緩解噁心嘔吐,對於痰熱壅肺導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半夏在歸命丸中發揮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改善痰熱內擾之症。
歸命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 烏頭性熱,能溫經散寒,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氣血凝滯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歸命丸主要針對寒凝血瘀所致的痹痛,烏頭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解除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祛風除濕: 烏頭還具備祛風除濕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歸命丸中加入烏頭,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改善痹痛症狀。
歸命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陽氣衰微,寒邪內侵所致的虛寒證,如心陽不足、腎陽虛衰等,附子可溫補心腎陽氣,恢復陽氣的正常運作,達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溫通經脈: 附子能溫通經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歸命丸中加入附子,可以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
歸命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心、肺經,能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等寒症。歸命丸本身偏於滋陰補腎,加入乾薑可以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也能提高藥效,使補腎之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劑「歸命丸」中包含硫磺,是因為硫磺具有解毒消腫、殺菌止痒的效果。硫磺能夠有效地對抗皮膚病、癤瘡等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對於一些難治的皮膚問題有顯著的療效。
歸命丸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消積: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之效。歸命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狀,檳榔可促進胃腸蠕動,助消化,消積滯,改善食積不化所導致的腹脹、疼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 檳榔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歸命丸中加入檳榔,可幫助緩解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尤其是因食積所致的嘔吐。
因此,歸命丸中加入檳榔,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症狀,起到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
歸命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助藥力: 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歸命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胡椒的加入可增強藥物溫中散寒之力,促進藥效發揮。
二、 引藥入脾,促進吸收: 胡椒性辛香,能起到引藥入脾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被脾胃吸收,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胡椒在歸命丸中起到溫中散寒、助藥力及引藥入脾的作用,提升藥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疾病。
歸命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溫中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止嘔逆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肉荳蔻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痛。
二、澀腸止瀉: 肉荳蔻味辛,能澀腸止瀉,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肉荳蔻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痛。
因此,歸命丸中加入肉荳蔻,可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命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元臟冷氣,臍腹疼痛衝心,及久瀉痢諸藥不癒者」,其病機關鍵在於下焦陽虛,陰寒內盛。
- 元臟冷氣:指腎陽(命門之火)虛衰,寒氣凝滯於下焦,導致臟腑功能失溫。
- 臍腹疼痛衝心:陰寒之氣上逆,寒凝氣滯,故腹痛劇烈,甚至向心胸放射,類似「陰寒上犯」之證。
- 久瀉痢不癒:陽虛不能固攝,寒濕下注,腸道失約,瀉痢日久難止。
此方針對沉寒痼冷之證,需以大辛大熱之品溫陽散寒、破陰回陽,兼以行氣化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溫陽散寒、破陰回陽
- 硫黃(舶上者):性大熱,直入命門,補火助陽,為「破陰寒」要藥,針對元陽衰微。
- 烏頭、附子:同用加強逐寒止痛之效,烏頭偏於散風寒,附子偏於溫腎陽,二者協力驅散經絡與臟腑之寒。
- 乾薑、肉桂:乾薑溫中散寒,肉桂引火歸元,助硫黃、附子回陽,兼溫通血脈。
- 胡椒:輔助溫中下氣,散腹中冷痛。
2. 行氣化滯、降逆止瀉
- 青橘皮、檳榔:青皮疏肝破氣,檳榔行氣導滯,兩者合用以解寒凝氣滯,緩解腹痛衝心。
- 半夏:燥濕降逆,防寒濕上犯致嘔逆。
- 肉豆蔻:溫中澀腸,針對久瀉不止,固攝大腸。
3. 配伍與製法特點
- 生藥研末:藥性峻烈,生用更增散寒之力(如烏頭、附子未炮製,毒性與藥性並存)。
- 硫黃單獨研細:因硫黃質硬難溶,需極細粉末以均勻發揮藥效。
- 米醋、麵糊為丸:醋收斂藥性,緩和峻烈之毒;麵糊為黏合劑,綠豆大小便於劑量控制。
- 鹽艾湯送服:鹽鹹入腎,艾葉溫經散寒,協助藥物直達下焦。
治療邏輯
此方以「溫補命門之火」為核心,結合行氣、降逆、固腸,形成「溫—行—固」的治療框架:
- 溫:硫黃、烏頭、附子等大熱之品直接溫散陰寒。
- 行:青皮、檳榔等疏通氣機,避免寒凝氣滯。
- 固:肉豆蔻收澀止瀉,防溫散過度傷正。
全方峻烈,適用於陰寒痼結、真陽衰微之重症,非一般虛寒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桂半兩(去粗皮),半夏半兩(洗7遍去滑,焙),烏頭半兩(去皮臍),附子半兩(去皮臍),乾薑半兩,硫黃(舶上者)半兩,檳榔(銼)2枚,胡椒49粒,肉豆蔻(去殼)2枚。
上並生為末,唯硫黃別研極細為度,入眾藥末中令勻,以米醋、面糊,更入鹽少許,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疾甚不可救者,煎鹽艾湯送下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歸命丸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實熱內盛、心陽偏亢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歸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桂半兩(去粗皮),半夏半兩(洗7遍去滑,焙),烏頭半兩(去皮臍),附子半兩(去皮臍),乾薑半兩,硫黃(舶上者)半兩,檳榔(銼)2枚,胡椒49粒,肉豆蔻(去殼)2枚。 主治:元臟冷氣,臍腹疼痛衝心,及久瀉痢諸藥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