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霜丸

ZI S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2.4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21%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0%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霜丸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代赭石味甘鹹、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紫霜丸主治心神不安,心悸失眠,頭昏目眩等症狀,代赭石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降逆止嘔:代赭石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紫霜丸中加入代赭石,可以增強其止嘔效果,提高療效。

紫霜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等。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一成分在中醫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豆本身是一種性溫的中藥,具有良好的瀉下效果,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從而達到清腸排毒的目的。在紫霜丸的配方中,巴豆的加入使得方劑在治療一些因熱結便祕或腸道毒素積聚所引起的症狀時,能更有效地發揮其療效。

此外,巴豆中的有效成分能夠加強腸道的自我排毒功能,促進腸道健康,這也是紫霜丸在臨牀中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雖然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但在方劑中通常是與其他成分相配伍,以使其療效更加平衡,減少副作用。因此,巴豆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紫霜丸的療效,也為熱病患者的康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主治功效


紫霜丸主治功效分析

紫霜丸,作為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其應用廣泛,尤其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上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古籍記載及現代藥理研究,紫霜丸的主要功效可歸納為:消積導滯、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化痰定驚

治療原理分析

1. 消積導滯:

紫霜丸中含有巴豆,此藥具有峻瀉之力,能蕩滌腸胃積滯,通利大便,使宿食、痰涎等病理產物排出體外。這對於治療乳食停滯、宿滯不化、胸膈痞滿、嘔吐噁心、大便酸臭等症狀尤為有效。正如《衛生寶鑒》所載:「治乳哺失節。宿滯不化。胸膈痞滿。嘔吐噁心。或大便酸臭。乳食不消。」 亦有古文如《嬰童百問》曰:「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紫霜丸、白餅子。」說明紫霜丸對於實證的腹脹,具有很好的瀉下作用。

2. 清熱瀉火:

古籍中多次提及紫霜丸可治療「變蒸發熱不解」、「傷寒溫壯,汗後不歇」等熱性病症。《嬰童百問》中亦指出:「變蒸之餘,續感寒邪者...實熱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這些記載表明紫霜丸具有清解裡熱的作用,可能是由於方中巴豆的瀉下作用,能夠使熱邪隨大便排出,從而達到清熱的目的。此外,代赭石也有一定的清熱作用。

3. 平肝熄風:

紫霜丸中的代赭石,具有平肝潛陽、重鎮降逆之功,可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等症狀。古籍中記載紫霜丸可用於治療「食癇」,即因飲食不節而誘發的癇證,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癲癇類型與飲食因素有關的認識相符。此外,《聖濟總錄》中記載的“麝香紫霜丸方”可用於治療“中風掣縮,蹙口吐舌,猝注面青”,也提示紫霜丸具有一定的平肝熄風作用。

4. 化痰定驚:

《嬰童百問》中提到紫霜丸可用於「胸中有痰癖」的患兒。巴豆除了瀉下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代赭石則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痰熱擾心所致的驚悸、煩躁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合分析

紫霜丸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巴豆的峻瀉作用,清除體內的積滯、痰涎、熱邪等病理產物,同時配合代赭石的平肝、鎮驚作用,達到消積導滯、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化痰定驚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紫霜丸的藥性峻猛,主要適用於實證。對於虛證或脾胃虛弱者,則應慎用或禁用。此外,由於古代藥物炮製技術的局限性,方劑中巴豆的用量及炮製方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現代臨床應用紫霜丸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辨證施治,並嚴格控制劑量,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紫霜半分,天竺黃半分,甘草(炙)半分,茯苓半分,朱砂半分,龍腦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
1歲半丸,用薄荷湯化下。
方中紫霜,《普濟方》作紫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糖尿病癲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胃腸出血身體消瘦口乾口渴牙齦出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上出血吐血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紫霜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朱砂5分,杏仁30粒(去皮尖,炒黃)。 主治:小兒驚吐不止。

紫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紫金沙(即露蜂房頂上實處是,研)1兩,蘆薈(研)2錢,貝母(去心)4錢。 主治:舌上出血,竅如簪孔,及吐血、衄血。

紫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代赭2兩(搗末),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錢1字,巴豆7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主治:消積聚。主治:小兒乳食不消。

紫霜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吉氏家傳》。 組成:大赭石1錢,木香(炮)1錢,乳香1錢,肉桂1錢,杏仁(去皮尖)1錢,丁香1錢,陳皮1錢半(去白),巴豆15粒(去油),肉豆蔻1個(炮)。 主治:去積。主治:消渴。

紫霜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代赭石2錢(細研,水飛),巴豆20個(去皮尖)。 主治:小兒乳哺失節,致傷脾胃,停積不化,變成疳疾,腹脹乳食減少,胸腹疼痛,煩悶嘔逆,並傷寒溫壯,內挾冷食,大便酸臭,或已得汗身熱不除,及變蒸發熱多日不解,因食痞癇,或寒或熱。

紫霜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吉氏家傳》。 組成:丁頭大赭石半兩(令煅5遍,醋淬5遍),杏仁27粒(取霜),乳香1錢,朱砂1錢,木香1錢,宣連1分(去頭),輕粉半錢,麝香少許,肉豆蔻2個(面裹,炮),巴豆10粒(取霜)。 主治:小兒久積,胸高羸瘦,赤白痢疾,腹痛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