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乾方

自制乾方

ZI ZHI QIA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8%
心經 15%
肝經 15%
腎經 7%
脾經 5%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在中藥方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成分為犀角素,具備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常用於治療高熱、出血及虛火亢盛等症狀,特別適合於傷寒或熱病引起的內熱狀況。在中醫理論中,犀角能夠解開體內的熱毒,促進血液的流通,這對於改善臟腑功能及增強免疫力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犀角的性質寒涼,適合用於熱性病、瘡疹、癤瘡等病症的治療。它能夠有效減少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因此,將犀角融入自制乾方中,不僅能夠提高整體方劑的療效,還能為症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然而,由於犀角的來源受到保護,其使用需遵循相關法律法規,應選擇合法的替代品或根據醫師指導使用,以保障資源的可持續性及生態平衡。

方劑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軟堅散結: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適用於甲狀腺腫、乳腺增生、淋巴結腫大等症。

二、清熱利水:海藻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熱毒壅盛、水溼內停所致的咽喉腫痛、黃疸、水腫等症。

海藻作爲藥用,需要配合其他藥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症候,才能發揮最佳療效。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劑。

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血熱妄行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地清熱降火,涼血止血。

二、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對於陰虛內熱、血虛津虧所導致的燥熱、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緩解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中藥方劑中經常被使用,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為治療多種疾病提供了重要的藥理基礎。

中藥方劑中使用秦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疏散風濕,止痛止癢: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止痛止癢。因此,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秦艽常被用於方劑中,以達到祛風止痛、消腫止癢的效果。
  2.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濕疹等症。其利濕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溼熱,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總而言之,秦艽藥性寒涼,具備祛風止痛、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等功效,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濕熱黃疸等病症。

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其能清熱解毒,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疼痛,常用於治療熱病、血瘀疼痛、跌打損傷等。
  2.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流動性,有助於消除瘀血、消腫止痛。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經痛、跌打損傷等。

因此,方劑中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鈎藤在中藥方劑中常被使用,主要原因有二:

1. 平肝熄風: 鈎藤性平,味苦,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盛所致的眩暈、頭痛、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2. 清熱解毒: 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病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因此,鈎藤作為一種常見的清熱平肝藥,在自制乾方中被廣泛應用,以緩解與肝陽上亢、風熱內盛相關的各種病症。

方劑中使用玄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瘍等症狀。
  2. 滋陰降火,生津潤燥: 玄參亦有滋陰降火、生津潤燥之功。適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燥熱、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

因此,方劑中使用玄參,多為針對熱毒或陰虛所致的病症,透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或滋陰降火、生津潤燥的功效來達到治療目的。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消腫的功效。在中藥方劑中,金銀花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1. 外感風熱:金銀花能疏散風熱,清解表邪,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症狀。
  2. 熱毒瘡瘍: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可以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癰腫、丹毒等疾病。

因此,金銀花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熱性疾病,是許多中藥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中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主要源自於馬的胎盤,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在自制乾方的組成中加入人中黃,主要是因為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人中黃含有多種氨基酸、脂質及微量元素,對促進身體的免疫功能、增強體力有顯著效果。此外,它被認為具有鎮靜、抗疲勞、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對於養生保健非常有益。中醫理論中強調“藥食同源”,人中黃的使用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從而調和內部臟腑的運作。進而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在冬季或寒冷的氣候下,使用含有人中黃的方劑,能有效提高抵抗力,預防感冒及其他寒性病症。因此,在中藥自制乾方中選用人中黃,既可增強方劑的療效,也符合中醫的整體調理理念。

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黏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潤肺生津:川貝母還具有潤肺生津的作用,可改善燥熱傷肺、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因此,在治療咳嗽、痰多、咽喉乾燥等症狀時,常用川貝母配伍其他中藥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作用。當方劑針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尿路結石等症狀時,滑石可以起到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毒素。

2. 潤滑止痛:滑石的潤滑作用可以緩解尿路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對於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滑石可以幫助緩解結石摩擦引起的疼痛。

因此,滑石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於治療濕熱證、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自制乾方」,專治「喉口各症,不論腫潰」。中醫理論中,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感風熱毒邪或內生痰火壅滯,易致咽喉腫痛、潰爛,甚則阻塞氣道。此方針對熱毒熾盛、痰瘀互結之證,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結、化痰利咽為主要治則,適用於喉痺、喉風、爛喉痧等急重症,無論初起紅腫或已化膿潰爛,皆可加減調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清熱涼血,解毒散結

  • 香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咸寒,專入血分,清心涼血、解毒化斑,針對熱毒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咽喉腐爛。
  • 鮮生地、京元參:甘苦寒,滋陰涼血、瀉火解毒,助犀角清營分熱邪,兼防熱灼陰傷。
  • 人中黃(甘草製):甘寒,清熱解毒,尤擅解瘟疫熱毒,為喉科要藥。

2. 臣藥:化痰散結,通絡利咽

  • 淡海藻、陳海蟄:咸寒軟堅,化痰散結,針對痰熱壅滯之咽喉腫塞。
  • 川貝母:苦甘微寒,清熱化痰、開鬱散結,助化解熱痰膠結。
  • 赤芍藥:活血涼血,散瘀止痛,防熱毒壅滯致血瘀。

3. 佐使藥:疏風透熱,通利三焦

  • 西秦艽、嫩鈎藤:疏風通絡、平肝熄風,防熱極生風致痙厥。
  • 淨銀花:甘寒輕揚,透表清熱,助邪從外解。
  • 飛滑石:甘淡寒,利濕清熱,導熱從小便出,兼護脾胃。
  • 鮮梨汁為引:甘涼潤肺,生津止渴,助化痰熱。

4. 加減法靈活應變

  • 風熱表甚加羚羊角、蘇薄荷以透表;
  • 氣分熱熾加石膏、知母清瀉肺胃;
  • 痰熱壅盛加僵蠶、竹瀝化痰通絡;
  • 二便不通者,通腑瀉熱,給邪出路。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涼血散瘀、化痰散結、通利三焦」之法,多途徑截斷病勢。熱毒得清則腫消,痰瘀得化則咽利,邪有出路(從汗、二便)則病退。配合「坤方」(推測為養陰扶正之劑)後續調理,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思路。


現代應用思考(略)

(注:依要求省略現代注意事項及適應症分析)

傳統服藥法


香犀角6分(磨衝,入煎則用1錢,綿包,先入煎),淡海藻3錢,鮮生地5錢,西秦艽1錢5分,赤芍藥2錢(酒炒),嫩鈎藤3錢(遲入),京元參4錢,陳海蟄1兩(漂淡),淨銀花3錢,人中黃3錢(煅成性),川貝母3錢(去心),飛滑石4錢。
如怕風表症甚者,加羚羊角、蘇薄荷;熱甚者,加石膏、知母;胸膈不通,加炒枳殼、炒萊服子;熱痰壅盛,加炒僵蠶、鮮竹瀝;便結,加瓜硝金汁,或清寧丸;小便不通,加車前草,或燈草;
用鮮梨汁3兩,分衝為引。輕則日服1劑;重則日服2劑。毒邪漸解,接服坤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同名稱方劑


自制乾方, 出處:《喉科心法》卷下。 組成:香犀角6分(磨衝,入煎則用1錢,綿包,先入煎),淡海藻3錢,鮮生地5錢,西秦艽1錢5分,赤芍藥2錢(酒炒),嫩鉤藤3錢(遲入),京元參4錢,陳海蟄1兩(漂淡),淨銀花3錢,人中黃3錢(煅成性),川貝母3錢(去心),飛滑石4錢。 主治:喉口各症,不論腫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