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菀飲的組成中包含紫菀,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其可宣肺散寒,溫肺化痰,對於寒痰咳嗽、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紫菀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如款冬花、貝母等,共同發揮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達到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的目的。
紫菀飲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與紫菀、款冬花等藥物同用,能更好地宣肺止咳,疏散風寒,緩解肺氣鬱閉、咳嗽氣喘等症狀。
- 潤燥止咳:桑白皮善於潤燥止咳,尤其適用於燥邪犯肺、肺燥咳嗽者。與紫菀、貝母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使咳嗽症狀得到更好的緩解。
總之,桑白皮的加入,可協同紫菀飲中其他藥物,發揮宣肺止咳、潤燥止咳的功效,提高療效。
紫菀飲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紫菀性微溫,善於宣肺止咳,但若單味使用,恐有燥氣,易傷津液。大棗甘溫,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和脾胃,可緩和紫菀的燥性,防止其傷津耗氣,使其藥力更平和。
- 增強療效: 大棗具有補氣生津的功效,與紫菀同用,可增強補氣潤肺之效,使藥效更佳。尤其對於氣虛咳嗽、痰少而黏的患者,大棗能益氣生津,使肺氣充足,痰液易於排出。
因此,紫菀飲中加入大棗,不僅能緩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菀飲中加入燈心草,主要考量其利尿消腫及清熱瀉火之功效。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清熱瀉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緩解水腫,並降低體內熱氣。
紫菀飲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燈心草的加入不僅能幫助祛除痰液,還能緩解由於痰熱壅肺導致的胸悶氣喘。此外,燈心草的利尿作用,也能幫助體內廢物排出,進一步促進身體恢復。
紫菀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紫菀飲以紫菀、款冬花等藥材為主,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同時也可能因寒邪入侵而加重咳嗽。加入生薑可溫肺散寒,助藥力發揮,提升止咳化痰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紫菀飲中的藥材多屬寒涼之性,例如紫菀、款冬花等。生薑的溫性可緩和藥物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效更平緩,更易於患者接受。
紫菀飲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降逆止嘔: 橘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寬中、降逆止嘔的功效。紫菀飲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而橘皮可以幫助緩解氣逆、胸悶等症狀,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配合紫菀,增強療效: 紫菀性溫味辛,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橘皮與紫菀搭配使用,可以相輔相成,增強其止咳化痰的療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紫菀飲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紫菀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咳嗽:
- 妊娠期傷寒咳嗽: 《太平聖惠方》指出紫菀飲可用於“妊娠六七月,傷寒咳嗽,氣急”。
- 飲冷傷肺咳嗽: 多部文獻,如《雜病廣要》、《不居集》、《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等,均提及紫菀飲可用於治療因飲冷水或冷酒導致的傷肺咳嗽,俗稱“湊肺”。
- 百合病虛熱咳嗽:《太平聖惠方》提及紫菀飲可治療“傷寒百合病,陰陽相傳,日久漸瘦,不思飲食,虛熱咳嗽”。
治療原理
紫菀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理論的“肺主氣,司呼吸”及“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等觀點,並結合方劑中各藥物的功效來進行分析:
- 宣肺止咳: 紫菀為君藥,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潤肺平喘的功效,直接針對咳嗽的主要症狀。
- 降氣平喘: 桑白皮可降氣解表,協助紫菀平息肺氣上逆導致的咳嗽和氣喘。
- 清熱潤肺: 燈心草清熱安神、滋陰降火,可緩解肺熱導致的咳嗽,並有助於潤肺。
- 溫散寒邪: 生薑溫胃散寒、發汗解表,對於外感風寒或飲冷傷肺導致的咳嗽有驅散寒邪的作用。
- 理氣化痰: 橘皮行氣健脾、燥濕化痰,有助於疏通氣機,化解痰濕,減輕咳嗽症狀。
- 補益氣血: 大棗補血養顏、調理脾胃,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尤其是對於妊娠期或久病體虛的患者,有較好的補益作用。
總體而言,紫菀飲以紫菀為君,搭配多種具有宣肺、降氣、清熱、溫散、理氣、補益等功效的藥物,組成一個針對肺系疾病的復方。通過多方面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化痰、潤肺平喘的目的,從而治療因外感、內傷或虛勞等因素導致的各種咳嗽。
從古文記載來看,紫菀飲的應用範圍較廣,涵蓋了外感風寒、肺熱、肺虛等多種病機導致的咳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紫菀3兩,貝母3兩,茯苓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者)3兩,生薑3兩,人參2兩,橘皮1兩(去脈)。上切。
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溫3服,如人行7里,更進1服。
忌蔥、蒜、面、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菀飲, 出處:《外台》卷九引《延年秘錄》。 組成:紫菀3兩,貝母3兩,茯苓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者)3兩,生薑3兩,人參2兩,橘皮1兩(去脈)。 主治:咳嗽,痰涎壅悶。
紫菀飲,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桑根白皮半兩,乾棗7枚,燈心1束,生薑1分,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妊娠六七月,傷寒咳嗽,氣急。
紫菀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紫菀1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五味子1兩半,木通(銼)2兩,大黃(蒸三度)2兩,白前1兩,淡竹茹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熬)21枚。 主治:肺熱喘嗽。
紫菀飲,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紫菀1兩(去根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連半兩(去須),前胡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栝樓1枚,人參1兩(去蘆頭),知母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傷寒百合病,陰陽相傳,日久漸瘦,不思飲食,虛熱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