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骨散
QING G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輕骨散中含有麻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輕骨散治療風寒濕痹,常伴有表寒證,麻黃可發散風寒,使表邪外出,解除肌表之寒,達到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效果。
- 宣肺通竅: 麻黃亦有宣肺通竅之效,可使肺氣宣暢,痰飲消散,有利於濕邪的排出。輕骨散中加入麻黃,不僅可解除表寒,更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有利於風寒濕邪的祛除。
輕骨散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
烏頭性溫熱,味辛,入心、肝、腎經,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同時也能祛除風濕之邪,改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輕骨散主要針對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烏頭的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能,正好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
輕骨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輕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附子可以溫暖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輕骨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當歸、川芎、杜仲等,具有補血活血、強筋健骨等作用。附子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以相互增強療效,促進氣血運行,更好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輕骨散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輕骨散主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白附子可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白附子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緩解疼痛和炎症。在輕骨散中,白附子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病症的恢復。
輕骨散中包含秦艽,主要源於其 祛風濕、止痛 的功效。秦艽性苦寒,入肝經,具有 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祛風濕 等作用,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四肢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此外,秦艽還可 利濕通絡,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和活動不便。因此,輕骨散中加入秦艽,旨在發揮其 祛風濕止痛 的作用,以達到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骨骼疼痛的功效。
輕骨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在於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和解少陽之功效。
- 疏肝解鬱: 柴胡能疏解肝氣鬱結,解除肝臟對脾胃的抑制作用,有助於氣機疏暢,改善氣血循環,減輕疼痛。
- 升舉陽氣: 柴胡能升舉陽氣,改善陽虛體質,提升人體抵抗力,對於輕骨散治療的風寒濕痹等症狀具有輔助作用。
因此,柴胡在輕骨散中起到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輕骨散方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降火:鱉甲味甘鹹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陰虛火旺所致的骨骼疼痛、腫脹,起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作用。
- 舒筋活絡:鱉甲富含膠原蛋白,具有潤滑關節、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骨骼疼痛,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輕骨散方中加入鱉甲,可以有效改善因陰虛火旺或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骨骼疼痛,達到滋陰降火、舒筋活絡的療效。
輕骨散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輕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肉桂的溫經散寒之效能,可有效驅散寒濕,改善痺痛症狀。
- 引藥入骨,增強療效:肉桂性善下行,能引藥入骨,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筋骨疼痛的作用。同時,肉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輕骨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扶正固本:人參性溫和,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輕骨散主要用於治療骨骼虛弱、筋骨疼痛等症,而人參可以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改善骨骼的營養供給,促進骨骼的修復和生長。
- 佐藥相助:輕骨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等,多偏於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而人參則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其他藥材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協調和穩定的作用。
輕骨散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擅長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輕骨散治療風溼痹痛,常伴有溼熱阻滯經絡,茵陳蒿可清熱利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疏肝利膽:茵陳蒿還具有一定的疏肝利膽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胸悶等症狀。輕骨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肝氣鬱結也是其常見病因,茵陳蒿可疏肝利膽,改善肝氣鬱滯,輔助治療風溼痹痛。
主治功效
輕骨散主治功效分析
輕骨散在中醫古籍中,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主要以其疏散風邪、清熱、補虛的作用見長。以下針對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1. 風勞證
- 主治:《聖濟總錄》記載,輕骨散可治「風勞。四肢乏力,嗜臥多困,飲食減少,身體疼痛,三焦氣澀,發熱口乾。」
- 治療原理:風勞證多因外感風邪,日久不解,耗傷正氣所致。輕骨散中麻黃、柴胡、秦艽等藥能疏散風邪,人參、鱉甲等藥則能補益正氣,滋陰清熱,緩解身體疼痛、發熱等症狀。
2. 產後發熱、血虛諸證
- 主治:《婦人大全良方》提及,輕骨散可用於治療產後發熱,以及血虛引起的鬱冒、頭汗出、大便堅等症狀。
- 治療原理:產後氣血虧虛,易受外邪侵襲,或因陰虛陽亢而發熱。輕骨散中人參、當歸等藥能補益氣血,鱉甲、地黃等藥則能滋陰清熱。柴胡、秦艽等藥疏解鬱滯,緩解頭痛身疼等不適。
3. 傷寒表證、時行疫癘
- 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出,輕骨散可解利四時傷寒,治療頭痛壯熱、骨節煩疼、憎寒惡風等表證,以及山嵐瘴氣、時行疫癘等。
- 治療原理:傷寒初起,邪在肌表,輕骨散中麻黃、柴胡等藥能發汗解表,疏散風寒。對於時行疫癘,方中青蒿、黃連等藥能清熱解毒。
4. 勞嗽、骨蒸勞熱
- 主治:《醫學正傳》、《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均記載輕骨散可治勞嗽、骨蒸勞熱。
- 治療原理:勞嗽、骨蒸勞熱多為陰虛火旺所致。輕骨散中鱉甲、知母、阿膠等藥滋陰降火,貝母、桔梗等藥清肺化痰止咳,柴胡、秦艽等藥疏解鬱熱。
5. 其他應用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還提到,輕骨散可治療中脘氣滯、心腹痞悶、停痰嘔逆、冷氣奔沖、攻注刺痛,以及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等。
- 這些應用主要基於輕骨散中柴胡、秦艽、肉桂等藥的疏肝理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輕骨散以疏散風邪、清熱、補虛為主要治療原則,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其配伍精妙,既能解表散邪,又能滋陰清熱,還能補益正氣,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書所載的輕骨散組成略有差異,古代的輕骨散配方與現代使用的配方也有所不同,故在應用時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烏梅、龍膽草、胡黃連、貝母、知母、鱉甲(酥炙)、桔梗、秦艽、柴胡、甘草(炙)、梔子、人參、青蒿(酒煮)、阿膠(炒成珠子)、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上曬乾為末,用好京墨一塊,以井花水磨,調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乾二七日。
每用1餅,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5分,磨成1盞,更加黃柏末2錢,同煎數沸,傾入盞內,頻頻打轉,於五更時輕輕起服,服後就睡仰臥,甚者不過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本方時,應遵醫囑,並注意以下事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本方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與其他中藥同用時,應注意配伍禁忌。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輕骨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三。 組成:烏梅、龍膽草、胡黃連、貝母、知母、鱉甲(酥炙)、桔梗、秦艽、柴胡、甘草(炙)、梔子、人參、青蒿(酒煮)、阿膠(炒成珠子)、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主治:勞嗽。骨蒸勞熱。
輕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麻黃(去節)3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附子(生用)半兩,秦艽(去苗土)1兩半,柴胡(去苗)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山茵陳1分。 主治:風勞。四肢乏力,嗜卧多困,飲食減少,身體疼痛,三焦氣澀,發熱口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