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白皮散

TAO BAI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4%
胃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腎經 7%
肺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桃白皮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

桃白皮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皮膚病,而黃連性寒,能清熱瀉火,並能解毒涼血,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進一步預防感染,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組織修復的效果。

桃白皮散中包含龍骨,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固攝精氣: 龍骨味甘鹹性寒,入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功。桃白皮散主治遺尿、小便頻數、夜尿等症,龍骨能固攝腎氣,減少尿液流失,起到固本止遺的作用。
  2. 止汗止瀉: 龍骨亦能收斂固澀,可止汗止瀉。桃白皮散中,桃白皮性寒,擅長清熱利濕,若患者脾虛易瀉,龍骨可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汗的作用,防止藥效過於寒涼。

總之,龍骨在桃白皮散中,起到固攝精氣、止汗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遺尿、小便頻數、夜尿等症的效果。

桃白皮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的作用。桃白皮散治療的是積滯腹痛,木香可以幫助消食導滯,緩解腹痛。

2. 補氣健脾: 木香能補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桃白皮散中加入木香,可以避免單純使用桃白皮造成的脾胃虛弱,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桃白皮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歸納出「桃白皮散」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主治功效如下:

  • 《聖濟總錄》: 記載「桃白皮散」用於治療「蠱毒」,症狀包括喉中有異物感,吞嚥困難,吐血,逐漸消瘦,腹脹,食慾不振。
  • 《太平聖惠方》: 記載「桃白皮散」可用於:
    • 治療「蚍蜉瘻」,發於頸部,初期發燒,後形成瘡口,流膿疼痛。
    • 治療「小兒痢渴,頭熱煩悶,不欲乳食」。

主治功效分析

從古文記載來看,「桃白皮散」的主治功效可以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聖濟總錄》中提到的「蠱毒」以及《太平聖惠方》中提到的「蚍蜉瘻」,皆屬於熱毒病症範疇。「桃白皮散」中的黃連具有清熱燥濕、消炎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清熱解毒的主要藥物。
  2. 止痢止渴: 《太平聖惠方》中明確指出「桃白皮散」可以治療「小兒痢渴」。方劑中龍骨具有收斂固表的作用,可以幫助止瀉;木香行氣化瘀、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緩解痢疾症狀;黃連清熱燥濕,可以清除體內濕熱,從而緩解口渴症狀。
  3. 安神定志: 《太平聖惠方》中提到「桃白皮散」可以治療「頭熱煩悶」的症狀。方劑中龍骨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煩躁不安的情緒。

治療原理

「桃白皮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透過不同藥物的組合,達到清熱解毒、止痢止渴、安神定志的效果。

  • 針對熱毒: 黃連的清熱燥濕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瘡口、疼痛等。
  • 針對痢疾: 龍骨的收斂作用可以止瀉,木香的行氣健脾作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清除濕熱,三者協同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痢疾症狀。
  • 針對煩躁不安: 龍骨的鎮靜安神作用,可以緩解煩躁不安的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桃白皮散」是一個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止痢止渴、安神定志的方劑。其主治功效涵蓋了「蠱毒」、「蚍蜉瘻」以及「小兒痢渴,頭熱煩悶,不欲乳食」等症狀。方劑透過黃連、龍骨、木香等藥物的配伍,達到清熱燥濕、收斂固表、行氣健脾、鎮靜安神的作用,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傳統服藥法


桃白皮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鐵碎,微妙),知母1分,生乾地黃半兩,雌黃1分(細研),蝟皮1兩(炙令黃),獨活半兩,青黛1分(細研),川椒100枚(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芷1分,松脂半兩,赤芍藥1分,海苔1分,當歸半兩,斑蝥1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足翅)。
上為細散,都研令勻。
每服1錢,空心及晚食前以溫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桃白皮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長期服用桃白皮散,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適、腹瀉等症狀。

相關疾病


頭部發熱

相同名稱方劑


桃白皮散, 出處:《肘後方》卷七。 組成:斑蝥蟲4枚(去足翅,炙),桃皮(5月初5採取,去黑皮,陰乾)、大戟。 主治:蠱毒。

桃白皮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桃白皮半兩(炙黃,銼),黃連半兩(去須,微炒),龍骨半兩,木香1分。 主治:小兒痢渴,頭熱煩悶,不欲乳食。

桃白皮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桃白皮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鐵碎,微炒),知母1分,生乾地黃半兩,雌黃1分(細研),猬皮1兩(炙令黃),獨活半兩,青黛1分(細研),川椒100枚(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芷1分,松脂半兩,赤芍藥1分,海苔1分,當歸半兩,斑蝥1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爲度,去頭足翅)。 主治:蚍蜉瘻,發於頸上,初得壯熱,後即成瘡,出膿水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