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血竭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血竭散中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容易導致熱毒熾盛,生地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防止血熱妄行。
- 滋陰止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凝,因此可以幫助止血。血竭散中一些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會導致出血,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防止出血過多。
血竭散中包含「血竭」的理由如下:
-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血竭性味苦、甘、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其有效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並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血竭散中常與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配伍使用,如三七、當歸、川芎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血竭散」主治功效分析
「血竭散」的古代功效主治是:瘰癧已破,膿水不止者。
從《博濟方》和《聖濟總錄》的記載來看,「血竭散」主要用於治療瘰癧(淋巴結核)破潰後,膿水淋漓不盡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 生地黃: 滋陰養血,清熱涼血,潤燥。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滋養陰液,改善因瘰癧耗傷陰血所致的虛損狀態,並有助於控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血竭: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在本方中是主藥,針對瘰癧已破,膿水不止的病機,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
綜合藥理:
這兩味藥的組合,一方面滋養陰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另一方面活血化瘀,促進局部病灶的修復,從而達到止膿生肌、促進瘰癧傷口癒合的目的。
此外,從古文的其他記載來看,「血竭散」還被廣泛應用於以下病症:
- 婦人血症: 如《類證治裁》、《雞峰普濟方》、《証治準繩‧女科》、《世醫得效方》、《女科經綸》、《濟陰綱目》等書中記載的敗血衝心、血瘕、產後惡露不盡等,主要取其活血化瘀之功。
- 跌打損傷: 如《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御藥院方》等書中記載的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主要取其活血止痛、促進損傷修復的作用。
- 瘡瘍、痔漏: 如《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楊氏家藏方》等書中記載的痔漏疼痛、惡瘡等,主要取其止痛生肌、活血化瘀的作用。
- 牙痛: 如《御藥院方》、《仁術便覽》等書中記載的牙痛、牙疳等,主要取其止痛、消炎的作用。
- 喘證: 如《類證治裁》中記載的敗血衝心、胸滿上氣導致的喘證,取其活血化瘀、通暢氣機的作用。
總之,「血竭散」以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為主要功效,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其治療瘰癧已破,膿水不止是其典型應用之一。
傳統服藥法
當歸8分,桂心6分,芍藥6分,蒲黃6分,麒麟竭各6分,延胡索4分。
上為散。
每服兩錢匕,空心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血竭散, 出處:《傷科補要》卷四。 組成:血竭、發灰、茅根、韭根各等分。 主治:跌打血從口出。
血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 組成:人參、血竭、款冬花、鵝管石、甘草各等分。 主治:一切傷力咯血。
血竭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蛤蚧1對(蜜炙),訶子3錢,血竭1錢。 主治:勞嗽見血,諸治不效。
血竭散,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血竭2錢,熊膽5分,麝香2厘。 主治:小兒乳蛾,將成膿,欲潰不潰,阻塞氣隧。
血竭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二。 組成:寒水石(燒熟,細研)4兩,龍骨1兩,蒲黃2兩,血竭5錢,枯礬1兩。 主治:牙疳並惡瘡。
血竭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青州棗20個(燒爲灰),乾地黃半兩(别杵爲末),血竭(炒)2錢半。 主治:瘰癧已破,膿水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