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鵝口瘡(雪口)」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鵝口瘡(雪口),本病由心脾二經積熱所致,發生在初生兒則屬胎熱上政。其症狀是口中糜爛,舌面上布滿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煩躁等症。

鵝口瘡,又稱雪口,中醫稱為鵝口瘡,是一種發生在嬰幼兒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引起。鵝口瘡好發於2個月以下的嬰兒,主要症狀是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點,這些斑點可以融合成片,並且會逐漸擴大,嚴重時會覆蓋整個口腔黏膜。鵝口瘡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黴菌素、咪康唑等。

鵝口瘡的病因是由於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下降,而白色念珠菌趁虛而入,大量繁殖所致。鵝口瘡好發於2個月以下的嬰兒,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較弱。此外,鵝口瘡還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母親在分娩過程中患有鵝口瘡,並將真菌傳染給嬰兒。
  • 嬰兒使用奶瓶餵養,奶瓶不乾淨,導致真菌滋生。
  • 嬰兒吮吸手指或其他物品,手指或物品上有真菌,導致真菌感染。
  • 嬰兒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鵝口瘡的風險。

鵝口瘡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點,這些斑點可以融合成片,並且會逐漸擴大,嚴重時會覆蓋整個口腔黏膜。鵝口瘡的白色斑點與口腔黏膜的顏色不同,用棉簽輕輕擦拭,可以將白色斑點擦掉,但會留下紅色的糜爛面。鵝口瘡還可能伴有以下症狀:

  • 口腔疼痛,影響進食。
  • 流口水。
  • 發熱
  • 煩躁不安。

鵝口瘡的診斷主要是根據臨床症狀,如果有疑問,可以通過口腔黏膜塗片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鵝口瘡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黴菌素、咪康唑等。治療鵝口瘡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用藥。鵝口瘡的治療通常需要1-2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出現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鵝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嬰幼兒口腔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影響進食、發熱、煩躁不安等。因此,家長在照顧嬰幼兒時,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鵝口瘡的發生。如果發現嬰幼兒有鵝口瘡的症狀,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鵝口瘡的預防主要是做好口腔衛生,以下是一些預防鵝口瘡的方法:

  • 母親在分娩前後,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將真菌傳染給嬰兒。
  • 嬰兒使用奶瓶餵養,奶瓶要經常清洗,保持乾淨。
  • 不要讓嬰兒吮吸手指或其他物品。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 避免接觸患有鵝口瘡的人。

如果嬰幼兒出現鵝口瘡的症狀,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