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鵝口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鵝口瘡(中醫病證詳解)
病名源流
鵝口瘡,又稱「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為中醫兒科常見口腔病證。此病名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其載:「小兒口裡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形象描述了本病特徵。明代《幼科發揮》進一步闡述其病機,清代《醫宗金鑒》則完善了辨證論治體系。
臨床特徵
本病典型表現為:
- 口腔黏膜及舌面佈滿白色糜點
- 狀如凝乳,形似鵝之口內白膜
- 白屑可融合成片,狀如積雪
- 輕者無痛,重者可伴灼熱疼痛
- 多見於舌、頰、齶等部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核心病機為「脾經鬱熱,上熏口舌」:
- 胎熱內蘊:孕母過食辛熱,胎熱遺於兒體
- 乳食積熱:哺乳不節,脾失運化,積熱上攻
- 陰虛火旺:熱病傷陰,虛火上炎
- 正氣虛弱:早產兒或久病體弱,脾虛濕濁上泛
《幼幼集成》指出:「鵝口瘡者,心脾之熱也。」強調心脾二經熱邪為主要病位。
辨證分型
1. 心脾積熱證
- 主症:白屑厚密,周圍紅暈明顯,煩躁哭鬧
- 兼症:面赤唇紅,小便短黃,大便乾結
- 舌脈:舌紅苔黃,指紋紫滯
- 治法:清心瀉脾
- 方藥:瀉黃散(藿香、梔子、石膏、防風、甘草)合導赤散加減
2. 胃陰虧虛證
- 主症:白屑稀疏,口乾欲飲,午後潮熱
- 兼症:形瘦顴紅,皮膚乾燥,夜臥不安
-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
- 方藥:益胃湯(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冰糖)合六味地黃丸化裁
3. 脾虛濕泛證
- 主症:白屑反覆,面色萎黃,食欲不振
- 兼症:大便溏薄,精神倦怠
- 舌脈:舌淡胖有齒痕,脈濡弱
- 治法:健脾化濕
-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外治方法
中醫重視內外合治,常用外治方藥:
- 青黛散:青黛、黃柏、冰片研末塗敷
- 冰硼散:玄明粉、硃砂、硼砂、冰片吹口
- 吳茱萸敷貼:研末醋調敷湧泉穴
- 金銀花露:漱口或拭口
- 五倍子煎液:濃煎拭口
古籍選錄
- 《幼科證治準繩》:「鵝口者,初生口內白屑滿舌,如鵝之口。」
-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雪口者,滿口遍生白斑雪片,甚則咽間疊疊腫起。」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提出用黃柏、青黛等分研末塗之治法。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在此基礎上發展出:
- 雷射穴位照射輔助治療
- 中藥霧化吸入療法
- 辨證施膳調理方案
- 母子同調防治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