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前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前後」之釋義與應用
詞源與基本概念
「前後」一詞在中醫典籍中具有特定指涉,《素問·繆刺論》載:「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處「前」專指小便,「後」則指大便,乃古代醫家對人體排泄功能的雅稱。此種表述方式體現了中醫語言含蓄委婉的特點,同時反映了臟腑功能的整體觀。
生理病理關聯
從經絡理論分析,前陰(小便)與後陰(大便)的排泄功能分別與不同經脈相聯繫:
- 前陰(小便):主要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相關,其開闔受腎氣蒸化與肝氣疏泄的雙重調控
- 後陰(大便):與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關係密切,受脾胃運化與肺氣肅降的影響
《靈樞·本輸》指出:「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闡明了腎與小便生成的密切關係,而《素問·靈蘭秘典論》言:「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則說明大腸主司大便排泄的生理功能。
臨床辨證要點
當出現「不得前後」的症狀時,中醫辨證需考慮以下幾方面:
氣機阻滯型
常見於跌撲損傷後,瘀血內停導致三焦氣機受阻,表現為:
- 小便點滴而出或閉而不通
- 大便祕結或欲解不得
- 少腹脹滿疼痛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 脈象沉澀
熱結下焦型
多因外感熱邪或飲食不節所致,特徵為:
- 小便赤澀疼痛
- 大便乾結如羊矢
- 口渴喜冷飲
- 舌紅苔黃燥
- 脈滑數
脾腎陽虛型
常見於久病體弱患者,表現為:
- 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
- 大便溏泄或五更泄瀉
- 畏寒肢冷
- 舌淡胖有齒痕
- 脈沉細無力
治療原則與方藥舉隅
針對不同證型的「不得前後」,歷代醫家發展出相應治法:
- 活血化瘀法:適用於氣滯血瘀證,方選桃核承氣湯(《傷寒論》)加減,含桃仁、桂枝、大黃等藥,既能活血化瘀,又可通利二便。
- 清熱通腑法:適用於熱結下焦證,方用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調胃承氣湯(《傷寒論》),包含車前子、瞿麥、大黃等清熱利尿通便之品。
- 溫補脾腎法:適用於陽虛證,方選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神丸(《證治準繩》),以附子、乾薑溫陽,補骨脂、肉豆蔻固澀止瀉。
歷代醫家見解
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論及:「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強調了腎對前後二陰的調控作用。清代吳鞠通於《溫病條辨》提出:「治濕溫,通利小便尤要於通大便。」指出在某些病證中小便通利的重要性。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記載:「前後不通,脹滿痛,三焦氣滯實熱壅。」概括了「不得前後」的基本病機與臨床表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