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煩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煩躁
證名,指心煩與躁動並見之證候。「煩」為心中鬱熱不寧,情緒不穩;「躁」則表現為肢體躁擾、坐臥不安。此證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煩躁」與「躁煩」之別:《傷寒明理論》指出,先心煩而漸至肢體躁動者為「煩躁」;反之,先見躁動後生心煩者,則稱「躁煩」。
病因病機
煩躁多與陰陽失調、火熱內擾或虛陽浮越相關,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腎,可分為虛實兩大類:
- 實證煩躁
- 外感熱病:邪熱熾盛,擾亂心神。如太陽病表寒裏熱(大青龍湯證)、陽明腑實(承氣湯證)。
- 內傷火熱:心肝火旺或痰熱壅滯,如黃疸、溫病氣分熱盛(白虎湯證)、三焦鬱火(涼膈散證)。
- 虛證煩躁
- 陽虛陰盛:少陰病陰寒內盛,虛陽外越(吳茱萸湯證、乾薑附子湯證)。
- 陰虛火旺:腎陰虧虛,心火獨亢,常見於內傷雜病。
辨證論治
煩躁之治療需分寒熱虛實,以下為經典證型與方劑:
- 表寒裏熱: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兼煩躁者,宜 大青龍湯 發汗清裏。
- 陽明腑實:腹滿便祕、繞臍痛,煩躁譫語,用 大承氣湯 通腑瀉熱。
- 陽虛躁擾:汗下後晝煩夜靜、脈沉微,投 乾薑附子湯 回陽救逆。
- 肝胃寒逆: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以 吳茱萸湯 溫降濁陰。
- 溫熱熾盛:高熱煩渴、汗出脈洪大,選 白虎湯 或 黃連解毒湯 清氣分熱;若熱結胸膈,用 涼膈散 瀉火通便。
內傷煩躁治法
臟腑實熱所致者,如心包火盛或痰熱擾神,常以黃芩、黃連、梔子等清熱藥為主,佐少量砲薑反佐;若上焦鬱熱兼便祕,可予 涼膈散 上下分消。陰虛火動者,則需滋陰降火,如 黃連阿膠湯 之類。
相關條目:煩、心煩、躁煩、陰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