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分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分娩
分娩,又稱分誕、分解、免身、免乳、產子,為中醫婦科重要術語,首見於《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七:「治難產五、六日不得分娩,疲困虛乏者……」意指妊娠二十八週以上之胎兒,自母體娩出之生理過程。中醫理論視分娩為「瓜熟蒂落」之自然現象,強調氣血調和、胞宮開闔有序,方能順產。
中醫對分娩之認識
- 氣血為本
中醫認為分娩順利與否,與母體氣血充盈密切相關。《傅青主女科》指出:「血旺則子易生,氣順則產易降。」氣主推動,血主濡養,氣血充足則產力充沛,胎兒得順勢而下;若氣虛血弱,則易致產程延滯,甚或難產。 - 胞宮與經絡作用
分娩過程涉及胞宮(子宮)之收縮與擴張,中醫歸屬於「奇恆之腑」,與衝任二脈相繫。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協調則胞宮開闔有度。另足三陰經(肝、脾、腎)亦參與調節,肝主疏泄以助氣機暢達,脾統血以固中氣,腎藏精以滋養胎元。 - 產程分期
傳統中醫雖未明確劃分現代醫學之產程階段,然古籍如《十產論》已描述「臨產調護」要點,強調「漿破血行,陣痛漸緊」為將產之兆,並提出「正產」(順產)、「傷產」(產程不當)等概念,反映對分娩動態之觀察。
相關古籍論述
- 《婦人大全良方》:記載難產治法,如補氣活血之方藥應用。
-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提及「產後氣血大虛」,強調產後調養需補益氣血、化瘀生新。
- 《景岳全書》:論及「產難由氣血虛」或「胎氣壅滯」,主張辨證施治,虛者補之,滯者疏之。
小結
中醫視分娩為氣血、臟腑、經絡共同作用之結果,重視產前調理與產時順應自然。其理論融合生理觀察與辨證思維,為傳統婦科重要組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