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雪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雪口,又稱「鵝口」,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屬口腔黏膜病變之範疇。其名源於《咽喉經驗秘傳》,記載曰:「初生月內小兒,滿口生瘡,舌上生白屑如鵝口樣,故名。」以下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方藥詳述之。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胎熱內蘊,積於心脾二經所致。孕母孕期過食辛熱厚味,或情志鬱結化火,導致胎毒熾盛,傳於胎兒。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熱毒循經上炎,燔灼口舌黏膜,故而發為雪口。此外,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產後調護失當,如乳食不潔或外感濕熱邪毒,亦可誘發此疾。
臨床表現
患兒口腔黏膜及舌面可見白色屑狀物,狀如凝乳或積雪,拭之難去,強行剝離後易見充血創面。輕者僅見散在白屑,重者滿布頰內、上齶、舌底,甚則蔓延至咽喉,可伴煩躁啼哭、拒食流涎等症。若熱毒熾盛,或兼見身熱、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等裏熱之象。
治法方藥
治宜清心瀉脾、解毒祛腐為要,內外合治:
- 內服方藥:以清解胎毒為主,可選《醫宗金鑑》清熱瀉脾散加減(梔子、石膏、黃連、生地、黃芩、赤茯苓),或導赤散合瀉黃散化裁。若兼陰虛火旺,可佐玄參、麥冬養陰清熱。
- 外治法:
- 漱口方:銀花、連翹、薄荷、甘草煎湯拭口,取其清熱解毒、芳香化濁之效。
- 吹藥法:冰硼散(冰片、硼砂、硃砂、玄明粉)研細末外吹患處,以消腫止痛、化腐生肌;若糜爛明顯,可選青黛散(青黛、黃柏、煅石膏)以涼血斂瘡。
古籍參證
此症與「鵝口瘡」同義,見於《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鵝口候」條,稱其「由在胎時受穀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故也」。後世《幼科發揮》進一步闡明:「鵝口者,白屑生於舌上,如鵝之口,皆由熱毒上攻也。」均強調心脾積熱之病機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