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口瘡(口腔潰瘍)之中醫詳論
病名溯源與定義
口瘡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為中醫對口腔黏膜潰瘍性病變的統稱。其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包括唇、頰、舌緣及齒齦等處)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表面覆有淡黃色或灰白色偽膜,周圍繞以充血紅暈,潰瘍中央凹陷,伴有明顯灼痛感,影響飲食吞咽。此症具有反覆發作之特性,在古典醫籍中亦有"口疳"、"口破"等別稱。
病因病機探微
中醫理論認為口瘡之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可歸納為"火熱上炎",根據其性質不同,分為實火與虛火兩大類:
實火口瘡
- 心火上炎型
《諸病源候論》指出:"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此型多因情志鬱結,五志化火,或過食辛辣厚味,致使心火亢盛,循經上灼口舌。臨床可見潰瘍色紅灼痛,伴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尖紅絳等症。 - 脾胃積熱型
《聖濟總錄》云:"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飲食不節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痰火互結,上蒸於口。此型潰瘍多發且面積較大,常伴有口臭、便秘、舌苔黃膩等脾胃濕熱之象。 - 肝膽鬱火型
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氣鬱化火,膽熱上逆,燔灼口腔黏膜。此型特點為潰瘍多發於舌側緣或頰黏膜,發作與情緒波動相關,常伴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症。
虛火口瘡
- 陰虛火旺型
《景岳全書》指出:"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肺腎陰虧,陰不制陽,虛火浮越,上炎口舌。潰瘍色淡紅,疼痛晝輕夜重,伴見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候。 - 氣血兩虛型
《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產後口舌生瘡,由血氣虛弱,虛熱上衝所致。"久病體弱或產後失調,氣血虧虛,黏膜失養,虛陽浮越。潰瘍色淡、久不癒合,伴面色萎黃、氣短乏力等氣血不足之象。 - 脾腎陽虛型
《醫宗金鑒》載:"虛陽上浮,亦作口瘡。"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致脾腎陽衰,陰寒內盛,逼陽上浮,形成上熱下寒之口瘡。潰瘍周圍淡紅不顯,遇勞易發,伴四肢不溫、便溏等症。
證治綱要
實火證治
- 心火上炎證
- 治法:清心瀉火,利尿導熱
- 代表方劑:導赤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梢)加減
- 加減法:若心火熾盛加黃連、梔子;潰瘍疼痛甚加玄參、赤芍
- 脾胃積熱證
- 治法:清胃瀉脾,化痰除濕
- 代表方劑:
- 黃連溫膽湯(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甘草)
- 涼膈散(大黃、芒硝、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甘草)
- 加減法:濕重加藿香、佩蘭;痰熱甚加瓜蔞、浙貝母
- 肝膽鬱火證
- 治法:疏肝瀉膽,清熱解鬱
-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
- 加減法:鬱熱甚加夏枯草、蒲公英;脅痛加川楝子、鬱金
虛火證治
- 陰虛火旺證
- 治法:滋陰降火,清熱生津
- 代表方劑:
- 肺陰虛為主:補肺阿膠湯(阿膠、牛蒡子、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
- 腎陰虛為主: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
- 加減法:口乾甚加石斛、天花粉;虛火甚加玄參、地骨皮
- 氣血兩虛證
- 治法:益氣養血,甘溫除熱
- 代表方劑:
- 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合黃芪建中湯
- 歸脾湯(人參、白朮、黃芪、當歸、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
- 加減法:氣虛甚加黨參、太子參;血虛甚加阿膠、枸杞子
- 脾腎陽虛證
- 治法:溫補脾腎,引火歸元
- 代表方劑: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合桂附八味丸
- 加減法:陽虛甚加肉桂、巴戟天;下利加補骨脂、肉豆蔻
特色療法舉隅
- 外治法
- 錫類散、冰硼散: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 吳茱萸敷貼:取吳茱萸粉醋調敷湧泉穴,引火下行
- 五倍子含漱:收斂潰瘍,減輕疼痛
- 針灸療法
- 體針:選取勞宮、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
- 耳針:取口、心、脾、內分泌等耳穴貼壓
- 飲食調養
- 實火證:宜食苦瓜、蓮子心、綠豆等清熱之品
- 虛火證:宜食銀耳、百合、山藥等滋陰食物
- 陽虛證:宜食肉桂、生薑、羊肉等溫補之味
古籍論述精要
- 《外臺秘要》:"心脾中熱,衝發於上,故生瘡也。"
- 《丹溪心法》:"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
- 《張氏醫通》:"口瘡,大抵胃火盛而中氣不足,故用寒涼則傷胃氣,用溫補則火愈熾。"
口瘡之辨證,當詳察潰瘍形色、發作規律及全身症狀,明辨虛實,區分臟腑,方能對證施治,標本兼顧。歷代醫家強調治療口瘡不可一味清熱瀉火,需重視調整臟腑陰陽平衡,此為中醫治療本症之精髓所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