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口瘡,又稱口疳、口焦、口糜,是一種發生於口腔黏膜的潰瘍性疾病。多發於唇、舌、頰等處,初起為小水泡,很快破潰形成潰瘍,周圍有紅暈,表面凹陷,疼痛明顯,可反覆發作,影響進食。
口瘡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因素,如風熱、暑熱、燥熱等,侵襲口腔,引起口瘡;二是內在因素,如脾胃虛弱、肺腎陰虛、氣血不足等,導致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口瘡。
根據病因的不同,口瘡可分為實火口瘡和虛火口瘡。實火口瘡多由外感風熱、暑熱、燥熱等引起,症見口腔潰瘍疼痛明顯,口乾口苦,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虛火口瘡多由脾胃虛弱、肺腎陰虛、氣血不足等引起,症見口腔潰瘍疼痛較輕,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口瘡的治療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實火口瘡宜清熱瀉火,可用導赤散、黃連解毒湯等;虛火口瘡宜滋陰清熱,可用四物湯、補肺阿膠湯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
-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如果不注意治療,很容易反覆發作,影響生活質量。因此,一旦出現口瘡,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