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面塵」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面塵

面塵,又稱面疔、面疔瘡,是一種發生於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其主要特徵為面部出現紅腫熱痛的膿腫,常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

面塵的病因主要與外感風熱、內生濕熱有關。外感風熱,可導致風熱之邪侵襲面部,阻遏氣血,使肌膚失於濡養,而發為面塵。內生濕熱,可導致濕熱蘊結於面部,化腐生毒,而發為面塵。

面塵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面部出現紅腫熱痛的膿腫,常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膿腫初起時,皮膚發紅、腫脹、疼痛,局部有灼熱感。隨後膿腫逐漸增大,中心部位出現黃白色膿液,周圍皮膚紅腫明顯,疼痛加劇。膿腫破潰後,流出大量膿液,疼痛逐漸減輕。

面塵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黃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外洗,或用黃連膏、紫雲膏等外敷。內服可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代茶飲。

面塵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不潔物品。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逗留。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一旦出現面部紅腫、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缺盆

缺盆

  • 1.《針灸大全》:「此經多氣乃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並兩腋,馬刀俠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痎瘧疾,胸脅髀膝至䯒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 2.《針灸聚英》:「留十呼。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百節痠疼。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䯒酸。風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脅痛。面塵。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節痛。
  • 3.《針灸聚英》:「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別從大指去。三毛之際接肝經。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並兩腋。馬刀挾癭生兩傍。汗出振寒㾬瘧疾。胸脅髀膝至䯒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 4.《針灸大成》:「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腫,筋攣。百節酸痛,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痿,喉痺,馬刀挾癭,膝䯒酸,風痺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脅痛,面塵,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痛,善潔面青。
  • 5.《針灸集成》:「膽屬病,耳中及耳前,耳後痛,口苦,善太息,心脅痛,面塵無膏澤,謂陽厥證也。偏頭角頷痛,目銳眥,缺盆中皆痛,腋下腫痛,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指次指不用。○膽主謀慮,亦主骨節。
  • 6.《勉學堂針灸集成》:「_膽屬病_,耳中及耳前耳後痛,口苦,善太息,心脅痛,面塵無膏澤,謂陽厥證也。偏頭角頷痛,目銳眥、缺盆中皆痛,腋下腫痛,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膽主謀慮,亦主骨節。)
  • 7.《針方六集》:「陽輔二穴,主一切中風癱瘓,筋急拘攣,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百節痠疼,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無常處,脅腋腫,痿、喉痹,馬刀夾咽,口苦太息,面塵,善潔面青,汗出振寒,痎瘧,頭角痛,目銳眥痛,頷頸痛,缺盆、胸脅、髀、膝、絕骨、外踝皆痛,膝下生瘡。

中封

中封

  • 1.《針灸甲乙經》:「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搜白,便難,中封主之。心如懸,哀而亂,善恐,嗌內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之,多𬌺出,喘,少氣,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商丘

商丘

  • 1.《針灸甲乙經》:「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搜白,便難,中封主之。心如懸,哀而亂,善恐,嗌內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之,多𬌺出,喘,少氣,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然谷

然谷

  • 1.《針灸甲乙經》:「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搜白,便難,中封主之。心如懸,哀而亂,善恐,嗌內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之,多𬌺出,喘,少氣,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照海

照海

  • 1.《針灸甲乙經》:「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搜白,便難,中封主之。心如懸,哀而亂,善恐,嗌內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之,多𬌺出,喘,少氣,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太衝

太衝


下髎

下髎

  • 1.《經脈圖考》:「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本經支別者,與脾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婦少腹腫(即疝病也)男㿉(音頹)疝(本經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嗌乾(脈循喉嚨)脫色面塵蒙(皆經脈所及,燥淫所勝,病本於肝也。

中髎

中髎

  • 1.《經脈圖考》:「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本經支別者,與脾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婦少腹腫(即疝病也)男㿉(音頹)疝(本經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嗌乾(脈循喉嚨)脫色面塵蒙(皆經脈所及,燥淫所勝,病本於肝也。

陽輔

陽輔

  • 1.《針方六集》:「陽輔二穴,主一切中風癱瘓,筋急拘攣,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百節痠疼,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無常處,脅腋腫,痿、喉痹,馬刀夾咽,口苦太息,面塵,善潔面青,汗出振寒,痎瘧,頭角痛,目銳眥痛,頷頸痛,缺盆、胸脅、髀、膝、絕骨、外踝皆痛,膝下生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