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語

明代醫家吳昆所著的《脈語》,是中醫脈學領域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成書並刊刻於一五八四年。此書原名《脈學精華》,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闡述脈學基礎理論,下卷則探討臨床應用。吳昆撰寫此書,在當時脈學理論蕪雜、尤其受「偽叔和」《脈訣》誤導的情況下,具有整理釐清、撥亂反正的意義。

從吳昆在《自序》中的記述,可見他撰寫此書的動機與歷程。他認為脈診是「指下之經綸」,直接關乎病患的安危生死,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南北朝高陽生託名王叔和撰寫《脈訣》後,脈學便長期處於不明的狀態。吳昆自幼仰慕醫術,早期廣泛閱讀《素問》、《靈樞》、《脈經》、《甲乙經》等醫學經典,以及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等歷代名家的著作。在科舉失利後,他遵循「古人不得志於時,多為醫以濟世」的教誨,轉而專攻岐黃之術。他師從邑中名師午亭余老師,潛心學習三年,診斷與老師見解契合,受到老師鼓勵遊歷天下。此後,他廣訪名醫,從三吳、江浙到荊襄、燕趙,師事有道者,學習天人貫通之道、醫儒合一之理,探求脈理的奧旨。儘管學醫之路艱辛,「童而習之,白首不達者,又不可以枚舉而數計矣」,但面對世間疲癃殘疾者的需求,他深感醫家在脈學上的不明令人憂慮。因此,吳昆將其孤陋之聞,集結成《脈語》二篇,旨在「告同志」,希望能為後學者提供一助,正如楊園之道,始於畝丘,可「行遠升高」。

《脈語》上卷作為基礎理論部分,首先從「取脈入式」入手,詳細規範了診脈的時間(常以平旦)、部位(手太陰肺經的寸、關、尺)、手法(浮、沉、中取),以及各部位所主候的病變範圍(寸候胸以上、關候膈至臍、尺候臍以下至足),並強調左右脈分別候左右側病變。同時指出,病者危急時,診脈不受平旦之拘,可一日三診,體現了診脈的靈活性。隨後解釋「寸關尺義」的命名由來及位置關係。

接著,書中專設「六部所主」一節,明確了左右寸關尺對應的心、小腸、肝、膽、腎、膀胱、肺、大腸、脾、胃、命門等臟腑。值得注意的是,吳昆在此明確批評當時流行的《脈訣》將三焦合於右尺的說法,認為其「於理為悖」,並預告將在下集進行辯論,展現了他對前代錯誤觀點的批判精神。

在闡述脈象與臟腑的關係時,《脈語》從不同層面進行論述。首先是「五臟浮沉」,將五臟脈象與體表組織聯繫起來,如肺脈與皮毛相應,心脈與血脈相應,脾脈與肌肉相應等。繼而提出「取脈有權」的觀點,強調診脈不能拘泥死板,陽脈(浮)多主腑病,陰脈(沉)多主臟病,但陰陽互寓,浮中亦有臟,沉中亦有腑,診脈時需要權變靈活判斷。

書中詳細描述了五臟的「經脈」(常脈),即平人無病時的脈象特點,如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澀而短等,並以「醫者一呼一吸,病者脈來四至五至」作為正常的脈率標準。進一步,吳昆描述了五臟的「病脈」,指出肝弦、心洪、脾緩、肺毛、腎石等脈象需「中和」,強調脈象的太過(強實)或不足(虛微)皆為病態,太過病在外,不足病在中。

最為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是吳昆對「五臟死脈」的描述。他生動地描繪了缺乏胃氣調和的真臟脈象,它們各具獨特的危險徵兆,如心死脈如操帶鉤,肝死脈如循刃,脾死脈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肺死脈如風吹毛,腎死脈如解索、辟辟如彈石。這些形象的比喻,旨在幫助醫者警惕辨識預後極差的危候脈。

在「諸脈狀主病」一節,吳昆參考《脈經》等著作,詳細論述了臨床常見的十餘種脈象(浮、沉、遲、數、滑、澀、緊、緩、虛、實等)。對於每種脈,他都描述了其形態感受、陰陽屬性、所主病變,並列舉了不同兼脈組合(如浮而緩、沉而實、緊而洪等)所指示的具體病症。同時,他也指出了診脈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如肥瘦體質對浮脈的影響、嬰童脈率較數的常態等,體現了臨證的細膩觀察。吳昆強調遲脈與緩脈的區別,前者以脈率言,後者以形態言。

除了常見脈,吳昆還闢專節介紹「怪脈類」。他指出世傳怪脈大都八種,但經其考稽,不止於此,故列出十五種,以廣學者的見聞。這些怪脈形狀詭異,多為危候或死脈,如湧泉、彈石、雀啄、屋漏、解索、魚翔、偃刀(循刃)、轉豆(泥丸)、火新、散葉、省客、交漆、橫等,其描述皆形象逼真,令人警醒,是其書區別於一般脈書的特色之一。

總體而言,《脈語》上卷內容脈絡清晰,從基礎的診脈方法、部位對應,到脈象的陰陽屬性、常見病脈、危候死脈,再到具體脈象的描述與主病,層層深入。吳昆在論述中不僅繼承了《素問》、《靈樞》、《脈經》等經典的精髓,也吸收了歷代名家的臨床經驗,並勇於質疑和糾正前人的錯誤(如對《脈訣》的批評),展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對脈象的描述生動具體,特別是怪脈類的引入和細緻刻畫,豐富了脈診的辨識範疇。書中強調脈象是氣血臟腑功能的整體體現,診脈需從整體出發,結合時間、環境等因素進行動態觀察,同時在判斷時要保持靈活性和權變,不可拘泥一端。

此外,書末附錄的「脈案格式」,是吳昆為醫者提供的診病記錄範本,詳細列出了病歷應包含的項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訴、病史、體格檢查、舌象、脈象、診斷、治療方案、預後等。這不僅體現了吳昆對臨證規範化的重視,也為後世的病案書寫提供了具體的要求和參考,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吳昆的《脈語》以其簡要精闢的論述、獨到有見地的觀點、對前人學說的批判繼承,以及注重臨證實用的特點,成為明代乃至後世脈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對中醫脈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許多關於脈象形態的描述和臨床判斷的準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