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語》~ 卷下 (9)
卷下 (9)
1. 從脈不從證
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發汗宜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證具,向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身疼痛者,向常以桂枝、麻黃解之矣,假令尺中遲者不可汗,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榮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對於病症的處理,通常我們會認為外感風寒或風熱等表面病症,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理。然而,張仲景曾提到:若患者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但脈象卻顯示為沉脈,這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且身體各處仍感到疼痛,治療應著重在內部,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這就是根據脈象的沉脈來判斷治療方向。同樣地,當病症出現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一般認為屬於陽明經的範疇,若脈象顯示為浮虛,應該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可以使用桂枝湯,這是根據脈象的浮脈來決定治療方式。
再比如,當診斷為結胸症,往常我們會使用大小陷胸湯來進行攻下治療,但如果脈象顯示為浮大,這時就不宜進行攻下,因為攻下可能導致患者立即死亡,這種情況下應當根據脈象來治療表面病症。
當患者全身疼痛,以往我們通常會使用桂枝或麻黃來解表,但假如脈象顯示為尺脈遲緩,就不應進行發汗治療,因為這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液量少的緣故,應當根據脈象來調理營氣。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不是根據病症表面現象來決定治療方式的例子。如果有人只關注病症,卻忽視脈象,豈不是對張仲景的醫學理論的背叛嗎?
2.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此岐伯欲人以脈合形也。蓋形肉者,脾所主,脾為土,土為萬物之母,觀其形肉脫,則脾壞於內。而根本喪矣,即使九候雖調,猶不免也。形,可以勿視乎哉。
白話文:
這顯示岐伯希望人們能將脈象與病人的外形狀況結合起來判斷病情。因為形體肌肉,主要是由脾臟所主管,脾臟屬土,土是萬物的根源,當看到病人形體肌肉消瘦脫落,就表示內部的脾臟功能已經嚴重損壞,而生命的根本已經喪失。即使從脈象來看九個部位的脈象都還算和諧,但依然無法避免死亡的結果。由此可見,我們怎能忽視對病人外在形體的觀察呢?
3.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此岐伯欲人融通脈理,不可一途而取也。七診者,脈來獨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也。此皆惡脈,今論其不死者,如少陽之至,乍大乍小,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是皆旺脈也,而非七診也。
又如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是皆運氣使然也,故謂之從。從者,順四時五行而為之遷變,安得謂之死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岐伯希望人們能夠深入理解脈象的原理,不能只依賴一種方式來判斷。所謂的「七診」是指脈象出現單獨的大、小、遲、快、冷、熱、弱的情況。這些通常被認為是不好的脈象,但接下來討論的是在這些情況下,人並不一定會死亡。例如,當少陽之氣到來,脈象可能忽大忽小;陽明之氣到來,脈象可能浮大且短;太陽之氣到來,脈象可能洪大且長;太陰之氣到來,脈象可能緊繃且長;少陰之氣到來,脈象可能緊密細微;厥陰之氣到來,脈象可能沉短且敦實。這些都是旺盛的脈象,並不符合「七診」的描述。
再如,在南方政令的年份,如果三陰掌管天空,那麼寸部脈象可能不顯著;如果三陰在泉,那麼尺部脈象可能不顯著;在北方政令的年份,如果三陰掌管天空,那麼尺部脈象可能不顯著;如果三陰在泉,那麼寸部脈象可能不顯著。這些都是因為運氣的影響,所以稱之為「從」。「從」就是順應四季和五行的變化,怎麼能說這是死亡的徵兆呢。
4. 趺陽太谿太衝
趺陽者,胃脈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衝陽是也,病重則切此以決死生。蓋以土者萬物之母,趺陽之氣不衰,則母氣猶旺,病雖危猶可生也。然於旺之中,又忌弦急,蓋弦急者肝膽之脈也,若見此脈,為木來剋土,謂之賊邪,不治。若見和緩之脈者,生。餘脈與寸口同診。
太谿脈者,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病重亦取此以決死生。蓋以天一生水,真元之氣聚於斯,若此脈不衰,則元氣猶存,病雖危,尚可治也。
太衝脈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病重亦以此決死生。蓋以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尚可以望其將來也。婦人尤以此為主。
白話文:
【趺陽太谿太衝】
趺陽這位置,是指胃部的脈象,位於腳背上方五寸,骨間有明顯脈搏跳動的地方,即為衝陽穴,當病情嚴重時,會通過觀察這裡的脈象來判斷生死。因為在五行中,土是萬物的根本,如果趺陽部位的脈氣還旺盛,表示身體的根本能量仍強健,即使病情危急,仍有生存的可能。然而,即使脈象旺盛,也要避免出現弦急的情況,因為弦急通常是肝膽的脈象,如果出現這種脈象,表示木來剋土,屬於異常的病理現象,治療困難。如果脈象平和緩慢,則有康復的希望。其他脈象的診斷和手腕上的寸口脈診相同。
太谿是腎臟的脈象,位於腳內側踝骨後方,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病情嚴重時也會通過這裡的脈象來判斷生死。因為根據五行理論,天一生水,代表著生命最原始的能量在此聚集,如果這部位的脈氣不衰弱,表示體內的原始能量還存在,即使病情危急,仍有治療的可能性。
太衝是肝臟的脈象,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後方兩寸的凹陷中,病情嚴重時同樣會用這裡的脈象來判斷生死。因為肝臟在五行中屬東方的木,是生命開始的源頭,如果這部位的脈氣不衰弱,表示生命的活力仍然存在,對未來的康復仍有期待,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更應該關注這個部位的脈象。
5. 《太素脈》論
醫家以岐黃為祖,其所論脈,不過測病情,決死生而已,未有所謂太素也。扁鵲、倉公之神,仲景、叔和之聖亦無所謂太素也。何後世有所謂太素者,不惟測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窮通,不惟測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禍福,豈其術反過於先聖耶?是亦風鑑巫家之教耳。初學之士,先須格致此理,免為邪說搖惑,則造詣日精,而倉、扁、張、王之堂可闖矣,故太素乃醫之旁門,不得不辨,亦惡紫亂朱,距邪放淫之意。
白話文:
在醫學領域裡,我們都尊崇黃帝和岐伯為始祖,他們對脈象的討論,主要是用來判斷病人的健康狀況,預測生死,並沒有提及所謂的「太素」脈法。即使是扁鵲、倉公這等神級人物,或是張仲景、王叔和這等聖級人物,他們的著作中也未曾提到「太素」脈法。
然而,為什麼後世卻出現了「太素」脈法,不僅能診斷病情,還能推測一個人的命運順逆,不僅能預測生死,甚至能預知一個人的禍福呢?難道這種技術竟然超越了先賢嗎?其實,這只不過是風水相士或巫師那一套罷了。
對於初學醫術的人來說,首先應該明確這一點,避免被這些異端邪說所迷惑,這樣你的醫術才能日益精進,最終能夠達到扁鵲、倉公、張仲景、王叔和的境界。因此,「太素」脈法只能算是醫學的旁門左道,我們必須要加以區別,這就像防止紫色混淆紅色,排除邪說,遠離荒謬一樣。
6. 《太素脈》可採之句
《太素》之說,固為不經,然其間亦有可採者,如曰:脈形圖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謂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失意處多,得意處少也;質濁脈清,此謂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得意處多,失意處少也。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
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此皆《太素》可採之句也,然亦外乎風鑑,故業《太素》者,不必師《太素》,但師風鑑,風鑑精,而《太素》之說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正士豈為之。
白話文:
《太素脈》中的觀點,固然有些無法驗證,但是其中仍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內容。例如:如果脈象清晰,跳動次數分明,這被稱作「清」;若脈象散亂且滯澀,跳動次數模糊不清,這被稱作「濁」。如果一個人的本質是清,脈象也是清,那麼他將會財富豐厚,地位高貴,而且生活多樂事;如果一個人的本質是濁,脈象也是濁,那麼他可能生活貧困,地位低下,且充滿煩惱。如果一個人的本質是清,脈象卻是濁,這叫做清中有濁,表面看來財富地位都不錯,但內心可能常常感到失落,好事不多;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本質是濁,脈象卻是清,這叫做濁中有清,雖然表面看來貧窮地位低下,但內心常感滿足,好事不少。如果脈象不清不濁,那麼好事壞事一半一半,沒有大的得失。
財富豐厚且長壽的人,脈象往往清且長;貧困短命的人,脈象往往濁且短。脈象清但短的人,可能財富地位都不錯,但壽命不長;脈象濁但長的人,可能生活貧困,但可以長壽。這些都是《太素脈》中值得借鑒的觀點。然而,這些觀點並不能完全依賴於風水命理,所以學習《太素脈》的人,不必完全模仿書中的理論,而應當參考風水命理。如果風水命理學得好,那麼《太素脈》的理論自然會更加精妙。但對於那些過於深奧且怪異的理論,我們應當避免,因為那可能是巫術的範疇。孔子曾經說過:專研異端邪說,只會帶來危害,正直的人不會去研究它們。